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八大核心研究能力_2014 ~ 2020




【閱讀】:7
文獻閱讀分數持平,雖然相較於上次評分時(2018博士班畢業),我閱讀的論文廣度有所增加,開始多看一些AI技術與應用的文獻。但核心的閱讀能力上,我認為沒有太大的改變。

【研究方向】:7
研究方向上除了既有的認知評估、電腦測驗發展/驗證、IRT/CAT外,近兩年來又新增了AI應用此一主題。也隨著AI應用已經開始收案、資料分析,甚至有些初步成果,此一研究方向的可行性及優缺點也變得更明確。

【研究設計】:6.5
研究設計上隨著參與撰寫及執行的計畫經驗增加,有小幅的提升。尤其在寫計畫的時候,參考相關研究的方法,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研究設計能力。

【統計】:7
近兩年來學習機器學習的原理與算則,相較於上次評分略有成長。

【寫作】:6
無明顯成長。英文寫作上還是容易句子過長,且意義表達不夠明確、精準。

【溝通能力】:6
隨著與研究團隊成員及大學部同學討論之經驗增加,溝通能力也有些微提升。
在每次討論後給予一個明確簡短的結論/分工列表,大家在討論中的訊息接收/理解是一致的。

【時間管理】:6.5
隨著我對於各項任務的熟悉度變高,執行上更有效率。

【建構團隊】:5
AI小兒收案的團隊中,我有參與規畫人力、收案的時間表、成員間的資訊傳遞等,才真正感受到當團隊決策者的壓力,要負擔決策後的成敗。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認知評估之瓶頸 與 AI可能之突破


認知功能評估的瓶頸
以下是我參與認知評估測驗發展與驗證後,從文獻上看到及親身體會到的瓶頸,分成二大類說明:概念與理論層次 以及 測驗發展與驗證層次

概念與理論層次
l   認知領域尚無被視為黃金標準的理論基礎,包括分類架構、定義及機轉。此瓶頸造成學術及臨床上溝通、評估以及介入的混亂。
l   藉由行為觀察理論上可推估個案的認知能力,但實際上難度很高,因行為通常受到眾多因素及多種認知能力交互影響,導致難以回推至個別認知功能的表現。
l   認知行為的評估非認知領域的研究主流,投入者少,認知領域高排名的期刊近年甚少刊載認知行為評估的文獻,故不易有新的突破。

驗發展與驗證層次
l   缺乏黃金效標測驗,導致測驗發展、改良或驗證上,難以檢驗評估工具的效度,即便做因素效度分析,若無外在的黃金效標測驗,仍無法確定測驗中的因素為何。此議題與認知領域尚無被視為黃金標準的理論基礎息息相關。
l   評估結果間的相關性普遍偏低,即使宣稱評估認知能力的測驗,若其測驗任務(如:工作記憶測驗中倒著背誦或重新排序)、施測方式(如:紙筆或電腦化)、計分指標(如:時間或對錯)不同,均造成評估結果之相關信偏低。此瓶頸限制效度的驗證,實證資料驗證結果往往得到不如預期的相關程度。
l   生態效度不佳,標準化情境下的評估內容往往離生活功能太遙遠,導致評估結果無法類推個案於日常生活功能的表現。
一種提高生態效度的方法,即為藉由日常生活功能觀察,然而,此一途徑除了有上述難以推估各向度認知能力的問題外,個案已非常熟習大多數的日常生活功能,故執行上已內化而不需使用大量的認知能力。
而太過刁鑽或太特定的日常生活功能,大多數個案可能不用從事或很少從事,又容易偏離「提高生態效度」的目的。
l   測驗結果易受到練習效應及作答策略影響,造成測驗結果之系統性誤差。尤其作答策略往往造成個案的結果難以比較或解釋,例如:傾向亂猜的個案,其得分可能高於同樣能力,但老實回答不知道的個案。又例如:操作速度快但正確率低的個案,與速度慢但正確率高的個案,此二者之表現優劣難以比較。
l   較複雜的認知功能(如:執行功能)其測驗規則往往較複雜,造成一定比例的個案因為不理解規則而無法評估
l   評估完整性與評估時間長短的兩難

AI可以提供的幫助
(僅先速記,未與上面的瓶頸對照)
l   語音分析。過去研究發現語言表達是認知功能好壞的指標之一,注意力、記憶力或執行功能不佳都可能造成表達不佳。目前認知評估較少藉由語言內容評估認知功能之評估工具,可藉由AI的自然語言分析技術發展之。
l   人體動作與物品偵測。藉由操作認知任務或日常生活活動,評估個案之認知能力,可取代或部分取代治療師的臨床觀察。
l   發展短版測驗。藉由機器學習的算則,找出測驗中部分題目組成短版測驗,降低測驗所需時間,且盡量不犧牲測驗的精準度。
l   腦波訊號、腦影像、穿戴式裝置等巨量資料分析。此為AI於認知領域目前應用較具成效之議題。由於上述資料量巨大,難以完全使用人工的方式分析或解讀,而巨量資料恰好也是能夠讓AI發揮潛力的基礎。
此外,藉由穿戴式裝置取得之資料可來自於個案之自然生活情境,有潛力克服生態效度不佳的瓶頸。
l   探索認知向度間與測驗間的關聯性及架構。藉由廣泛蒐集各個認知向度不同測驗的評估結果,組成巨量資料庫,以探索認知向度間與測驗間的關聯性及架構。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G suite 雲端空間使用紀錄

G suite 的雲端硬碟有二大優勢:(1) 無限空間、(2) 團隊的資料管理效能高。
為了能善用 G suite 雲端硬碟的優勢,以下簡單紀錄使用的重點:

G suite 雲端硬碟中,主要的資料儲存區域/操作區域有五(圖一):優先專區、我的雲端硬碟、共用雲端硬碟、電腦、與我共用。以下一一介紹各區的功能。

圖一:G suite 雲端硬碟的資料儲存區域/操作區域




優先專區
l   主要功能:可以依據不同的任務,設定多個工作區,每個工作區底下可以加入待處理的文件。如此一來,可以清楚的知道各個任務需要處理的文件有哪些,而且可以免去在眾多資料夾中找檔案的時間、精力。
n   NOTE: 類似【To-do List +  檔案捷徑】的功能。

我的雲端硬碟
l   主要功能:與一般雲端硬碟相同,不贅述。

共用雲端硬碟
l   主要功能:類似【我的雲端硬碟】,但兼具共享的特性(一般 Google 帳號沒有這個功能
l   我的使用權限:視【管理者】開啟給我的權限而定。權限共有5種(圖二),可以更精準的管控資料的修改與版本。
l   檔案管理:可以開啟多個【共用雲端硬碟】給不同的專案使用!(圖三)
l   雲端空間計算:算在G Suite申請單位。換句話說,如果該單位的G Suite是無限容量,則所有共用的人都享有無限的容量!
n   NOTE: 相對於一般的共用檔案方式,容量的計算都算在上傳者頭上,若有成員的雲端空間已滿,該成員就無法再共享任何檔案了。

圖二:共用雲端硬碟的 成員角色 與 權限
圖三:可建立各專案專用的 共用雲端硬碟


電腦
l   主要功能:備份電腦裡的檔案到雲端,可備份隨身碟、USB、桌面的所有文件等。

與我共用
l   主要功能:可以看到別人共用給我的資料夾或檔案
l   我的使用權限:視對方開啟給我的權限而定,預設的權限可以編輯、刪除
l   檔案管理:可以把【與我共用】的檔案移動到【我的雲端硬碟】,方便資料管理。
n   【我的雲端硬碟】中的檔案會自動同步到本地端的電腦,但【與我共用】的檔案不會
n   空間計算上,如果把檔案從【與我共用】移動到【我的雲端硬碟】,空間則計算到自己的頭上。
l   雲端空間計算:誰上傳就占用誰的雲端空間。例如:A在共用資料夾中上傳5MBB在同一個共用資料夾中上傳10MB,則AB分別使用了自己雲端硬碟的5MB10MB容量。
l   檔案刪除:所有人的檔案都會一起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