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長知識!!

1. 向Jenny學姊請教如何分辨外國人名的「名」、「姓」,以及名字該如何發音。學姊提到一個我之前沒聽過的單字"hyphen"。原來中文名字翻譯成外文時,中間的"-"該唸成"hyphen"。但隨即又想到:"dash"跟"hyphen"有什麼差別呢?怡靜去google了一下才發現,原來dash是"--"而hyphen是"-"。簡言之,dash比較長而hyphen比較短!

2. 怡靜向佳苓學姊請教文獻搜尋策略時,學姊推薦了一個實用的網站"Web of Knowledge",除了可查詢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外,還可以查詢該文章被引用幾次、是那篇文章引用的。對於日後以某篇文獻搜尋其他相關文獻時,是個很實用的方法!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2012.09.19 末代聚餐紀錄


時間
2012.09.19 (12:00~13:00)

地點
交誼廳

人員
恭宏(主席)晟瑋、玉雲姊、名容、怡靜、Jenny、香香、佳苓、恩琦、菀薈、姿誼、
依兒、盧以 13

餐點
訂飲料 (午餐自備)

討論
Ø   恩琦學姊看完電影《翁山蘇姬》後,分享電影觀後心得。 大家熱烈討論諾貝爾和平
      獎得主應具 備之條件及其貢獻。
Ø   薛老師請大家吃月餅,但因松子酥的數量有限,因而舉辦緊張刺激的抽獎活動, 
      獎者可得松子酥一塊,沒抽到的人則獲得鳳梨酥一塊。
Ø   因開學後大家課程時間不一,較難安排午餐聚會時間,故之後暫不安排午餐聚會。
        感謝老師提供大家開心聚餐切磋的機會。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上課突發奇想

吳老師在進階職能治療課堂上介紹許多認知神經、認知心理的知識及技術。可以透過非侵入性的儀器測量腦部執行不同功能或思考時活化的情形,藉此可清楚的了解大腦的那些區塊,負責處理那些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執行功能、問題解決等)。
不知道那裡來的靈感,我突然想到:評估工具的「效度」是不是也可以透過EEG、EMG等儀器驗證呢?以記憶力為例,可記錄病人填答不同的記憶力評估工具時,大腦的活化狀態,以及病人日常生活中使用記憶力時的大腦活化狀態等,是不是就可以知道各種同類型的評估工具是不是有評到相同或類似的能力?如此一來,似乎可以提供抽象模糊的認知評估一些具體有利的證據。
但這只是我的突發奇想,是不是有這個必要性或是否可行還需要討論與指教。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第一週上課心得

開學一週了,但是有兩個禮拜的充實感。可能因為我每天規律地來學校,而且有太多東西要學習。老師說要準備過著「事倍功半」的生活,但我卻覺得能夠事倍功半已經很厲害了。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學習,小到怎麼用辦公室電話撥外線、如何掃描列印等瑣事,到搜尋策略該怎麼使用、報告要怎麼交等學習上的大事等。
其中想特別說一說的是搜尋策略的練習。搜尋策略看似一堆亂碼,實際了解之後,其背後卻是條理井然的邏輯思考。雖然事先看過老師的講義,盯著螢幕老半天卻想不出幾個關鍵字,不然就是搜尋出來的內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還好有Jenny、香香、怡靜的幫忙(團隊真的很重要!!),有的給我搜尋方向上的建議,有的給我文獻以供參考,有的是經驗分享,都讓我受益良多。接下來「文獻彙整與評析」及「腦傷認知功能評估專題」兩堂課皆邀請佳苓學姊講解搜尋技巧並上機操作,好好把握這兩堂課學習,一定可以獲得更多相關技能。
另一個讓我感到與以前求學經驗差異很大的是時間的運用,上課時數變少,做報告、看論文的時間卻增加了。時間運用上變得比較彈性,但相對的時間管理的能力也要好好加強才行。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碩一上課表



0
7:00-8:00







1
8:10-9:00
職能治療文獻彙整與評析一






2
9:10-10:00
進階職能治療理論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3
10:20-11:10
進階職能治療理論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4
11:20-12:10
進階職能治療理論




心理及教育統計學上


@
12:20-13:10







5
13:20-14:10


腦傷認知功能評估專題




6
14:20-15:10


腦傷認知功能評估專題




7
15:30-16:20







8
16:30-17:20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學 I評估理論與技巧

第五章 生理疾病職能治療之時代趨勢
 此篇章中提及一個近來備受重視的概念:「以個案為中心」,依據個案的期待、目標執行治療。但在職能治療的臨床上想貫徹這個概念卻不太容易。職能治療的核心概念在於個案生活中的職能表現,因此除了直接治療外,常透過代償、改變環境或任務等方法,盡量協助個案回歸生活。然而,臨床上與個案討論治療目標時,個案常說「我手好了我就會做了,不用教我這個」、「自我照顧很重要但跟手比起來手會動更重要」甚至有人認為「就算自我照顧都沒問題了但是手還是不能動有什麼用?」。很顯然職能哲學與病人的期待不符,縱使跟個案說明職能治療的價值及可提供的協助後,個案仍較關心他的手或功能是否能恢復如初,即便有些個案的預後並不樂觀,但發病後一時三刻間也難以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改變。這讓我想到「心理調適歷程」,一般人在遭遇不幸事件或重大改變時,心理上會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等階段,而病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時,大部分仍處於「否認」或「憤怒」的階段。這時期待他們認同職能治療以功能表現為主的治療目標,確實較不容易。我以為病人所處的調適階層會影響病人對於職能治療甚至整體醫療的目標或期望。因此如果想了解個案「對於職能治療接受度如何」、「知道知道什麼是職能治療」等議題,或訂定治療目標時,是不是也可以將個案的心理狀態列入考量?





開學第一天

雖然開學日是9/10,但作息及心態上已經開學了。
服完十一個月的兵役,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對於學校生活已有些生疏。
第一天來辦公室,老師隔著太平洋送來溫暖的關心,並交付輕鬆的任務:詳讀老師的部落格。裡頭詳載著老師對於研究及生活的哲理、計畫或概念等。當然關於研究方法或技術上的
文章我是有看沒有懂,但對於研究的態度及人生規劃的部份,卻多有體悟。
當我拚一塊一千片的拼圖時,因為每一片拼圖都只是整個完成圖案的千分之一那麼微小,幾乎無法一眼就看出這片拼圖應該放在哪哩,而必須要仔細的對照完成圖判斷小拼圖的位置。我覺得做研究有點像在拼拼圖,在探所未知的過程中,如果心中沒有藍圖或明確的目標,就像拼拼圖時沒有完成圖可以參考,想完成拼圖幾乎不太可能。同樣的道理,如果只是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可能可以藉此獲得學歷文憑、升遷或賺錢,但終究難有長遠的發展或發現。相反的,老師的部落格裡有一系列一系列的研究計畫以及明確的目標,按部就班的深入專研,才能有效的拼湊出知識的拼圖。套句老師說的話:「要看得夠遠!』
看部落格以前,我以為老師在他的研究領域裡,已經如魚得水,沒想到還會接受到他人嚴厲的批評。我想這對老師的打擊,一定比研究生受到指導教授的打擊還大吧!但老師是怎麼調適的呢?老師說:如果繼續挑戰更高的殿堂,就會一直接受到別人的指教。看起來很熱血!不過老師也有透漏,可以允許自己難過一下,只是每個人難過、調適的時間不同而已。這給我很大的鼓舞,因為老師貴為教授都會遭受批評,更何況我這個小小研究生?當然這不是厚顏無恥,而是打不死的蟑螂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