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Chu's Attention Tes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Chu's Attention Test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電腦化交替性注意力測驗 (Computerized Alternating Attention Test, CAAT)發展進度

設計構想:
  • 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 此測驗之認知要求有二項,分別為「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相同按O,不同按X」及「判斷圖形是否為正方形,是正方形按O,不是正方形則按X」。
  • 二項rules之刺激物隨機出現(如測驗畫面模擬圖)。
測驗操作範例:

  • rule 1: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
  • 範例一:受測者須按O,因為大小圖形相同(都是正方形)
範例二:受測者須按X,因為大小圖形不同

  • rule 2:判斷圖形是否為正方形
  • 範例三:受測者須按X,因為圖形不是正方

    範例四:受測者須按O,因為圖形是正方

二類刺激物雖機出現之示範:

二類刺激物隨機出現
(正確答案由左至右分別為:X、X、X、O、O、O)
測驗畫面及操作介面模擬圖: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4 (10/8更新)

設計構想:
  • 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 此測驗之認知要求有二項,分別為「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相同按圈,不同按叉」及「判斷圖形是否為圓形,出現圓形按圈,不是圓形則按叉」。
  • 二項rules之刺激物隨機出現(如測驗畫面模擬圖)。
測驗操作範例:

  • rule 1: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

  • 範例一:受測者須按O,因為大小圖形相同(都是正方形)
範例二:受測者須按X,因為大小圖形不同

  • rule 2:判斷圖形是否為圓形
  • 範例三:受測者須按O,因為圖形為圓形

    範例四:受測者須按X,因為圖形不是圓形

測驗畫面模擬圖:
二類刺激物隨機出現
(正確答案由左至右分別為:X、X、O、X、O、X)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3

設計構想:
  • 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 此測驗之認知要求有二項,分別為「判斷小圖形之左右位置」及「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
測驗操作方式:
  • 測驗之刺激物由一大一小二個圖形重疊所構成。大、小圖由圓形及正方形隨機組合而成(如範例)。小圖形可能呈現的位置有三種,分別為大圖的正中間、大圖中間偏左及大圖中間偏右。
  • 若刺激物的小圖形位於大圖的正中間時,受測者需判斷大圖及小圖的形狀是否相同,若相同(如圖一)則按「圈」,若不相同(如圖二)則按「叉」。
  • 若刺激物的小圖形的位置偏左或偏右時,受測者需判斷小圖的位置偏左或偏右,若偏左則按鍵盤上位於左邊的按鍵(如「按鍵範例」中的"圈" [位於兩個按鍵中的左邊]),偏右則按鍵盤上位於右邊的按鍵(如「按鍵範例」中的"叉" [位於兩個按鍵中的右邊])。
測驗操作方式」與「認知要求」之關聯:
受測者操作測驗時,須依照小圖形出現的位置採取適當的作答規則,當小圖形隨機出現於大圖的正中間或偏一邊時,受測者須交替執行二種作答規則。二種作答規則之認知要求分別為「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及「判斷小圖形之左右位置」。
(「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及「判斷小圖形之左右位置」雖屬於知覺 [perception]任務,然而受試者看到刺激物並判斷後,還須作出適當的反應 [如按正確的反應鍵],應屬於認知任務之範疇)
依據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之Thesaurus of Psychological Index Term定義,知覺指從環境中獲得訊息之能力 (Walker Jr, 1994) ;認知指處理訊息的能力,包含判斷、意識、推理及想像等能力 (Walker Jr, 1994) 。

範例: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按鍵範例:










參考資料:

Walker Jr, Alvin Ed. (1994). Thesaurus of psychological index term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Visual Attention Battery (VAB)簡介

VAB是一套評估注意力(包含持續性 [sustained]、選擇性 [selective]、分散性 [ divided]及轉移性 [switching]注意力)及工作記憶的電腦化評估工具。

測驗方式共分為六模式,分別為控制任務 (control task)、選擇性注意顏色任務 (selective-attention-to-color task)、選擇性注意圖樣任務 (selective-attention-to-pattern task)、分散性注意任務 (divided-attention)、顏色圖樣轉移任務 (switching attention between color and pattern)及工作記憶任務 ( reloading-of-working-memory task)等

  1. 控制任務:此為持續性注意力測驗。受測者於測驗中只要看到刺激物(圖一)就交替地按圈跟叉的按鍵(看到第一個刺激物按圈,第二個刺激物按叉,第三個刺激物按圈以此類推),不管刺激物的圖樣及顏色。
  2. 選擇性注意顏色任務:此為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受測者需先記住測驗給予的目標刺激物之顏色(可將圖一最左邊的刺激物視為目標刺激物),之後出現的刺激物的顏色與目標刺激物相同(如圖一最右側的刺激物)則按圈的按鍵,若刺激物的顏色與目標刺激物不同(如圖一最中間的二個刺激物)則按叉的按鍵。
  3. 選擇性注意圖樣任務:測驗操作方式與上一個相同,但受測者於此模式下須注意刺激物的圖樣。
  4. 分散性注意任務:此為分散性注意力測驗。受測者需先記住目標刺激物的圖樣及顏色,測驗開始後,受測者若看到與目標刺激物(如圖一最左邊的刺激物)相同顏色或形狀之刺激物(如圖一中左三及左四的刺激物)則按圈的按鍵,若刺激物的顏色或形狀都與目標刺激物不同(如圖一中左二的刺激物),則按叉的按鍵。
  5. 顏色圖樣轉移任務:此為轉移性注意力測驗。受測者需先記住目標刺激物的圖樣及顏色,測驗開始後,受測者需先判斷刺激物的顏色與目標刺激物的「顏色」是否相同(若相同按圈,不相同按叉),當受測者按了圈後需「自行」轉換操作規則成:判斷刺激物的顏色與目標刺激物的「圖樣」是否相同(若相同按圈,不相同按叉)。當受測者按了圈後需再自行轉換規則成判斷刺激物的顏色與目標刺激物是否相同,以此類推。
  6. 工作記憶任務:此為工作記憶測驗。受測者須記住第一個刺激物的「圖樣」,並判斷接下來的刺激物與第一個刺激物的圖樣是否相同(若相同按圈,不相同按叉)。當受測者按了圈的按鍵之後,須記住下一個刺激物的「圖樣」,再判斷接下來的刺激物圖樣與新記住的圖樣是否相同。

圖一、刺激物範例

特色:

  1. 評估每種注意及工作記憶時所使用的刺激物皆相同,有利於受測者快速熟悉每一個測驗模式的操作方式。
  2. 受測者只須注意刺激物的圖樣及顏色,較沒有文化差異及語言問題。
注意事項:
  1. VAB目前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仍較不足。
  2. 此測驗仍未授權出版。
VAB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資料目前仍較少,但這測驗的設計符合Sohlberg之注意力臨床模式,可評估多向度之注意力,且施測內容沒有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有潛力可應用於臨床及研究。

參考資料
Barrett, NA, Large, MM, Smith, GL, Karayanidis, F, Michie, PT, Kavanagh, DJ, . . . O’Sullivan, BT. (2003). Human brain regions required for the dividing and switching of attention between two features of a single object.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7(1), 1-13.
Smith, Glen L, Large, Matthew M, Kavanagh, David J, Karayanidis, Frini, Barrett, Nicholas A, Michie,
            Patricia T, & O'Sullivan, Brendan T. (1998). Further evidence for a deficit in switching attention i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7(3), 390. 

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2

設計構想:
  • 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 此測驗之認知要求有二項,分別為「看到圈或叉則按對應之圈、叉按鍵」及「判斷數字5是正確的或是寫成反的」(如範例)。
    (選擇數字5是因為5的正寫跟反寫區別較大)

測驗操作方式:
  • 畫面正中間可能出現「圈」、「叉」、「正寫5」或「反寫5」等四種刺激物,四種刺激物會隨機地交替出現。畫面中每次只出現一個刺激物。
  • 受測者若看刺激物「圈」或「叉」則須按下鍵盤上之「圈圈按鍵」或「叉叉按鍵」;受測者若看到刺激物「正寫5」或「反寫5」,則須判斷5的寫法是否正確,正確則按「圈圈按鍵」,錯誤則按「叉叉按鍵」。

範例:
圈圈

叉叉

正5

反5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

測驗操作方式:

  • 受試者記住畫面正中間會出現一個數字,數字為1-6隨機出現。
  • 從畫面上方的數字符號對照表中,找出該數字所對應的符號。
  • 判斷找到的符號是否為「*」,若是*則按O;若不是*則按X。

範例:


設計構想:
  •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要求受測者轉換於「視覺搜尋」及「判斷符號是否為*」等二項認知活動。
  • 保留原版褚氏注意力測驗之部分刺激物(#、&、 *、 @)。
此測驗與C-SDMT之異同:
  • 相同:二測驗皆為評估交替性注意力,因此二測驗之介面有些類似。
  • 差異: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比C-SDMT多了一項認知要求,即「判斷符號是否為*」,更符合Sohlberg與Mateer (1987)所定義之交替性注意力。
討論:

  • 「視覺搜尋」是否為一「認知任務」,或者為一「視知覺任務」?此問題有待思考。
  • 評估之概念(如評估何種能力及轉移性注意力之定義等)需明確,測驗內容與原版測驗相似程度無須擔心。
  • 待確認下圖之測驗方式是否與老師之構想相符。
    測驗規則:受測者需判斷畫面中間之數字與符號,是否與畫面上方之數字符號照找表相同。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評估目標

受測者操作褚氏注意力測驗時,需不斷交替地執行視覺搜尋(依題目上的亂碼串編號找到該亂碼串)及點數(計算*符號的個數)等二項能力。
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要求接近Sohlberg與Mateer (1987)所定義之交替性注意力 (alternating attention)。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修改版褚氏注意力測驗的注意力評估項度將訂為交替性注意力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4/11 討論重點整理

收案事宜:

  • 研究前必須明確地向受測者說明研究之目的及可能之負面感受(如疲勞)等,使受測者有心理準備,如以一來也可增加受測者之配合度。
  • 4種評估工具施測順序如何落實隨機之方法須仔細且明確地寫明。
  • 收案條件加入認知功能篩選工具(如MMSE)。

C-DVT目前收案(健康成人):
  • 重複施測5次,每次間隔1週。
  • 瞭解ICC及MDC等統計概念。
  • 全聯會研討會截稿日期延至4/26。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4/14 討論重點筆記

研究方向:

  1. head-to-head comparison。研究中施測原版之紙筆測驗及電腦化測驗,以確定在同一樣本中,電腦化測驗是否確實優於原版測驗。
  2. 預計收案時,每位個案接受5次評估,每次評估間隔1週。
  3. SDMT、C-SDMT、DVT、C-DVT四個測驗穿插施測(如SDMT、C-SDMT不連續施測)。為避免中風個案之表現受書寫能力影響,預計SDMT施測口語版,DVT則以較粗之麥克筆點選數字6。
  4. 思考:目前研究設計是否可達到研究目的。

待辦事項:

  1. 辦台大「臨床助理識別證」。
    (申請流程及所需證件: http://ppt.cc/JGJW
  2. 撰寫研究計畫執行之流程。
    (含流程圖及基本資料如何蒐集等,約二頁)
  3. 台大及澄清醫院之IRB申請變更。
  4. 下週五(4/12)前,約下次討論之時間。
    (a.下次討論重點為研究計畫執行流程。b.誰去義大收案?)
  5.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發展。
    (先確定褚氏注意力測驗所評估之注意力類型)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電腦化認知測驗進度 2/26

C-DVT:

  1. 明昆預計 3/2 (六) 前完成初稿。另外,明昆2/29 (五) 下午4~5點會來台北,屆時可當面討論C-DVT之設計/修改。
  2. 口語指導語已完成紙本,預計於3/1 (五) 前錄製完成。


C-Chu's:
目前沒有新進度。。。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2013/02/01 C-Chu's Attention Test討論整理

1. 褚氏注意力測驗之隨機誤差大,但練習效應可接受。隨機誤差大可能來自於測驗所測得之能力多樣、混雜,因此施測結果會多種因素干擾。練習效應不大之原因可能由於此測驗難度較高,因此較難透過短暫的練習而提升評估表現。

2.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發展方向:A.簡化測驗所測得知能力 (評估特定之注意力向度)。 B.使電腦化褚事注意力測驗之隨機誤差及練習效應落在可接受之範圍內。 C.無須太在意測驗修改之幅度 (與原測驗之相似度)。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褚氏注意力測驗 (Chu's Attention Test)簡介


此測驗之優點

  1. 信效度良好之標準化測驗。
  2. 測驗方法及工具簡單,個案容易接受。
  3. 可測量注意力速度、辨識力及集中度。
  4. 可個別或集體施測。
  5. 提供正常人及精神病人的常模。

測驗方式

  1. 8題練習。200題正式測驗。
  2. 練習題8題不限時 。正式測驗限10分鐘,紀錄10分鐘內之作答題數、正確數及錯題數等。
  3. 測驗紙左側有100組亂碼串(分別編號從00至99),每串亂碼由符號(*、#、@、&)及英文字母(A、S、O、C)組成,每串亂碼中共有14個符號或數字,其中有3到9個不等的*符號。
  4. 測驗紙右側為測驗題目,受測者須依照每題題目上的亂碼串編號(題目上的亂碼編號為隨機),計算並填寫該亂碼串中有幾個*符號。

測驗計分

  1. S (正確數) =T (作答題數)-E (錯題數)
  2. SR (正確率)= S / T
  3. ER (錯誤率)=E / T

測驗所需能力 (個人主觀判斷)

  1. 視覺搜尋 (saccade、search及scanning)
  2. 心理處理速度 (psychospeed)
  3. 轉移性注意力  (alternating attention)
  4. 持續性注意力 (sustained attention)
  5. 點數能力 (counting)

此測驗之缺點

  1. 信效度驗證目前仍有限。除褚老師(發展者)之部分驗證外(再測信度 r=0.837。與「柯氏注意力測驗」結果之收斂效度 r=0.704 )。
  2. 受測者執行此測驗所需能力多,因此測驗之結果較難解釋,影響施測結果之因素也較多。
  3. 測驗結果易因受測者答題策略不同而影響施測結果,可能導致施測結果之隨機誤差大。例如:受測者一一點數*符號個數或目測、視覺搜尋亂數串之方式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