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任務內容
|
狀態
|
預計進度或
完成日期
|
研究
計畫
|
科技部:愛因斯坦計畫
|
修正/補充計畫書:
製作2張圖:
「成果」及「分工」 |
4/22
完成初稿架構 |
義大計畫:手傷AI評估
|
確認計畫是否通過;
構想影片拍攝內容
|
4/22前確認計畫通過狀態
|
|
|
科技部–期中報告
|
條列預計撰寫的內容
|
5月底完成
|
資料
分析
|
FM 短版發展
|
比較團體層級反應性
|
每1~2週
定期討論
|
Kinect 動作評估
|
確認資料內容及
後續資料應用 |
每1~2週
定期討論
|
|
小兒AI分析
|
擴展/探索AI評估指標
|
每1~2週
定期討論
|
|
測驗
發展
|
COWMEM 短版發展
(工作記憶測驗) |
供慈濟使用。完成90%,只剩資料輸出需修改
|
4/29 完成
|
二階認知測驗電腦化
|
設計測驗平台,
以提供PPT給明昆 |
每1~2週
定期討論
|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任務紀錄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第三十三次網球課心得
隔了大約兩個禮拜才又有機會打球,果然球感及動作有些生疏了...
這次課程的重點在於截擊的反應及截擊球的控制。
截擊反應速度的練習方式為:一人站在底線抽球,另一人則站在截擊位置;底線的人盡量把球打到截擊者的附近,而截擊者則必須想辦法把球擋回去。站在底線的人可練習抽球的控制(力道及方向),站在網前的人則可練習判斷球飛行的軌跡並做出適當的截擊動作。
截擊球控制的練習方式為:一人站中線抽球一人截擊,擊球以摩擦為主,盡量增加來回的次數。
這兩種練習方式對於抽球及截擊之穩定度練習有所幫助,之後與士捷練球時可多練習這兩種練習方法。
這次課程的重點在於截擊的反應及截擊球的控制。
截擊反應速度的練習方式為:一人站在底線抽球,另一人則站在截擊位置;底線的人盡量把球打到截擊者的附近,而截擊者則必須想辦法把球擋回去。站在底線的人可練習抽球的控制(力道及方向),站在網前的人則可練習判斷球飛行的軌跡並做出適當的截擊動作。
截擊球控制的練習方式為:一人站中線抽球一人截擊,擊球以摩擦為主,盡量增加來回的次數。
這兩種練習方式對於抽球及截擊之穩定度練習有所幫助,之後與士捷練球時可多練習這兩種練習方法。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2014.3.4 論文寫作課程記錄
一、寫作通則
1.
文中提及測驗之優缺點時是否分段敘述,主要需考量「短落長短」。若欲敘述之優缺點可用6~8個句子交代清楚,即可不必分段;若欲敘述之優缺短較長,則分段敘述是較好的方式,因為可減少每個段落之長度,進而提升文章的可讀性。
2.
數據通常取到小數第一位即可,一來可讀性較佳,二來須考量所用評估工具之精確度。
二、
寫作細節
1.
Title
i.
論文之標題需與論文目的一致。
ii.
標題之用字需精簡,避免贅字。
2.
前言
i.
前言之主題句宜盡量凸顯該段落之價值(如特殊之處),避免僅平鋪直敘地點出該段落之重點。
ii.
研究中說明價值時,可用正面(如使用BI-SS可增加那些好處)或反面(如若沒有使用BI-SS會有什麼問題)陳述。
iii.
前言中不一定要寫定義(如selective attention),端看讀者群設定。若是editors瞭解的議題或概念,則可考慮不寫定義,因為寫定義可能減弱描述概念重要性的力道,而不寫則可能不會有太大的瑕疵。
iv.
研究目的中若提及特定之研究方法,表示此研究方法有其獨特或必要性,因此需在前言中說明此研究方法在該文章中之獨特處。
3.
結果
i. clusters研究結果呈現時,可考慮以clusters為主軸,因為每個cluster中的變項 特性並不一致。
2014年2月18日 星期二
2.18寫作課課堂心得
這學期寫作課的第一堂課老師分享其研究哲學、歷程與願景。這些內容雖然已是老師公開的秘密,但聽完的確有受到鼓舞的感覺。
老師看待學生的程度及能力,的確就像大人看待小孩。大人總能很快的掌握小孩的能力(發展程度)及不足,並基於「為了小孩好」的出發點給予小孩指導。身為學術領域的小孩,若能認清自己的學術能力累積就像小孩一般,須循序漸進卻又急不得、須藉由足夠的練習才能有所成長,如此一來便較能夠腳踏實地的學習,且能夠較坦然的接受他人的建議。
老師很享受挑戰,追求能夠不斷提升的機會!我想這就是老師能有今天這些成就的關鍵,然而「享受挑戰」的人格特質卻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如何從逃避挑戰(誠如老師所說,逃避可能比較舒服)轉變成勇於接受挑戰是關鍵的議題但也很不容易。常常遇到挑戰時,幾乎都是壓力(如deadlin限制)迫著我去面對,而非發自內心地想要克服挑戰,如此一來當然容易對於挑戰感到倦怠或恐懼,而克服挑戰後的成長又不明確(feedback較慢),我想這是不容易感到enjoyable的原因。
老師看待學生的程度及能力,的確就像大人看待小孩。大人總能很快的掌握小孩的能力(發展程度)及不足,並基於「為了小孩好」的出發點給予小孩指導。身為學術領域的小孩,若能認清自己的學術能力累積就像小孩一般,須循序漸進卻又急不得、須藉由足夠的練習才能有所成長,如此一來便較能夠腳踏實地的學習,且能夠較坦然的接受他人的建議。
老師很享受挑戰,追求能夠不斷提升的機會!我想這就是老師能有今天這些成就的關鍵,然而「享受挑戰」的人格特質卻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如何從逃避挑戰(誠如老師所說,逃避可能比較舒服)轉變成勇於接受挑戰是關鍵的議題但也很不容易。常常遇到挑戰時,幾乎都是壓力(如deadlin限制)迫著我去面對,而非發自內心地想要克服挑戰,如此一來當然容易對於挑戰感到倦怠或恐懼,而克服挑戰後的成長又不明確(feedback較慢),我想這是不容易感到enjoyable的原因。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博士班前二年選修課程
學期
|
選修課程
|
學分
|
博一上
|
英文寫作基礎
生理心理學
生物統計學二
|
3
0
3
|
博一下
|
結構方程模型
|
3
|
博二上
|
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
認知科學
|
0
3
|
博二下
|
人類學習與認知
多變量分析
|
0
0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