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網球新體驗

今天終於開始打網球了!!!

課程進度:正手擊球。

因為有點桌球的底子,所以不用太久的時間就可以將球打進場內,只是動作仍不流暢且還不太會控制球的方向。有待與士捷多多練習。。。網球是一個技術吃重的運動,因此在初學階段有教練隨時糾正指導應可進步較快,且較不容易受傷。

原本一小時的課程,教練卻很熱誠的上了一個半小時,實在受益良多,但手部肌力有待訓練。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協助申請桃療IRB

桃療IRB申請需檢送資料如下:

  1. 研究計畫申請書
  2. 研究案計畫書
  3. 臨床研究受試者同意書(問卷研究)
  4. 受試者同意書送審檢核表
  5. 閱覽病歷保密協議書
  6. 閱覽病歷記錄清單
  7. 病歷記錄格式
  8. 病歷記錄主持人自評表
  9. 研究成員保密協議書
  10. 研究團隊教育訓練檢核表
其中需較多時間撰寫之項目為第二項及第三項。

目前除前三項及第十項外,其它資料已完成90%以上。
(第三項目前約完成70%;第十項目前只能完成謝老師的部分)

進研究所以來便常聽到跑IRB流程的總總「傳聞」,這次有幸協助申請IRB,洽可藉此機會體驗IRB申請的流程及細節。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值是否可能為負值?!

與暑期研究營的依靜同學一起分析資料時,發現Trail Making Test part B的ICC值分析結果為負值!(因為此次分析的ICC model為two-way random,所以以下皆探討two-way random之情形)

以ICC原始公式來看,ICC值不可能呈現負值!
ICC(2, 1)值基本概念為:two-way ANOVA中,「受測者間之變異量/全部的變異量」(Bartko, 1966; Shrout & Fleiss, 1979) 。又「變異量」是個平方值,所以ICC值理論上不會呈現負值。

計算上ICC值可能呈現負值!
上述之「受測者間之變異量」及「全部的變異量」皆指母群而言,然而研究中都只抽取一群樣本,因此需以樣本之數值推論母群之「受測者間之變異量」及「全部的變異量」,以樣本數值推論母群ICC之公式為:(MSP - MSE)/[MSP + MSE(k - 1) + k(MSR - MSE)/n] (Bartko, 1966; Shrout & Fleiss, 1979) 。
(MSP為受測者間差異之平均平方和;MSE為誤差之平均平方和,亦可解釋為受測者與重複評估間交互作用之平均平方和;MSR為重複評估差異之平均平方和;k為重複評估之次數;n為受測者人數。)
從此算式中可發現,若MSE>MSP則可能造成ICC呈現負值!意即若two-way ANOVA中受測者與重複評估間交互作用非常大,且受測者之間的差異很小,則ICC值計算出來可能呈現負值。

回頭檢視依靜的原始資料,總共8位受測者中,有7位受測者第二次測驗結果都比第一次快,但有1位受測者與其他人相反,而且第二次測驗結果比第一次慢許多。換句話說,這筆資料中可能有「受測者與重複評估間交互作用」。
另外因為樣本數太小,所以只要其中一筆資料與其它資料有出入,就可能影響整筆資料分析之結果。
我認為需先確認資料收集或登記是否有誤,導致某一位受測者之數值變化趨勢與其他人有很大的差異。若資料收集及處理過程皆無問題,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分析結果。應將此ICC結果呈現出來並解釋造成ICC值為負值之原因。

後記:
1. 即便刪除一筆與其它資料有出入的資料後,ICC值仍為負值。推測造成ICC值為負值的原因除上述「受測者與重複評估間交互作用大」之外,樣本同質性太高(受測者間變異量小)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2. 仔細確認資料收集及分析各環節後,ICC值的確是負值。此一現象可當成一致性很差來看待。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DVT及SDMT第一次收案心得


  • C-DVT之操作介面目前為OX雙鍵,操作介面單純有助於提升個案對於電腦化測驗之接受度。
  • 個案操作DVT時,用奇異筆刪除確實可減少測驗對於個案精細動作之要求,然而當個案使用非慣用手操作完成測驗時,仍感到手痠。
  • 個案操作口語版SDMT時,採用記憶符號對應之數字的方式作答,此一作答策略可能造成二問題:一、SDMT評估之建構改變。SDMT主要評估個案之switching attention,但個案若採用記憶的策略作答,則SDMT將評估到個案之記憶力。二、相似的符號其對應的數字容易記錯,造成隨機測量誤差較大。
    目前之C-SDMT應可改善上述二問題。
  • DVT及C-DVT二測驗中,個案完成測驗所需時間越長,代表注意力越差或processing speed越差?如果有二位個案(假設二位個案除了注意力及processing speed二項能力不同外,其它conditions皆相仿)操作DVT或C-DVT,個案A用4分鐘完成測驗,個案B用8分鐘才完成測驗,若我們因此判斷個案A之注意力較差並不合理,因為個案B「持續注意操作測驗」的時間反而較長。
    如果每個人的processing speed相同,我們可以假設越專注的人應該可以用越短的時間完成測驗,但事實上每個人的processing speed不盡相同。
    如果把C-DVT改成「單位時間內可完成幾題」(類似SDMT的施測方式),應可改善此一問題。主要理由為:每位受測者操作測驗之時間相同,不會產生「持續專注時間」上之落差。代表持續性注意力之指標可以「反應時間之標準差」呈現,如果個案專注於測驗中,答題之反應時間應該不會落差太大。即便每個人的processing speed不盡相同,但「反應時間之標準差」是自己跟自己比較的指標。(可行性待討論)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建構效度之概念及價值


  • 建構驗證 (construct validation)概念圖

(O'Leary-Kelly & J. Vokurka, 1998)
  • 建構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之定義:評估工具能評估到理論上的概念、結構或特質的程度謝清麟、陳官琳,民100)
  • 建構效度之子概念:
    因素效度 (Factor Validity):運用因素分析所計算出來的特質(因素)若與測驗所依據的理論相符程度 (O'Leary-Kelly & J. Vokurka, 1998)
    收斂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評估工具欲測量之特質與理論上相關特質的關連程度謝清麟、陳官琳,民100)
    發散效度 (divergent/ discriminant validity):評估工具欲測量之特質與理論上不相關特質的關連程度(應為低相關甚至無關)謝清麟、陳官琳,民100)
  • 具建構效度的評估工具之價值:
    對於臨床人員之價值:可確保評估工具之結果確實反映所欲測量的概念/能力(如個案之注意力)
    對於研究人員之價值:研究人員欲發展/驗證理論時,可藉由具建構效度之評估工具以研究驗證理論(例如驗證建構與建構間之關係或某一建構之預測因子等)。
  • 討論紀錄:
    討論問題:驗證評估相同建構之評估工具(例如三個平衡能力評估工具,但都不是黃金校標)其評估結果之相關程度 ,此驗證應屬於「收斂效度」或「同時效度」?
    討論結果:雖此三個平衡能力評估工具皆非公認之黃金校標,但此驗證仍屬於同時效度之概念。因收斂效度之定義為:評估工具欲測量之特質與理論上「相關特質」的關連程度,而非評估「相同特質」評估工具之關聯程度。
參考資料:

  1. Mokkink, L. B., Terwee, C. B., Patrick, D. L., Alonso, J., Stratford, P. W., Knol, D. L., . . . de Vet, H. C. (2010). The COSMIN study reach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axonomy,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for health-relate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63(7), 737-745. doi: 10.1016/j.jclinepi.2010.02.006
  2. O'Leary-Kelly, Scott W., & J. Vokurka, Robert. (1998). The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6(4), 387-405. doi: http://dx.doi.org/10.1016/S0272-6963(98)00020-5
  3. Strauss, M. E., & Smith, G. T. (2009). Construct validity: advances i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 1-25. doi: 10.1146/annurev.clinpsy.032408.153639
  4. 謝清麟、陳官琳 (2011)。評估的基本概念。載於薛漪平(主編),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學Ⅰ評估理論與技巧。臺北市:禾楓書局。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PEBL之部落格

PEBL的製作團隊建立了一個PEBL之部落格:http://peblblog.blogspot.tw/
部落格裡posted許多使用PEBL之文獻,並簡介文獻內容。
透過這個部落格,除了可以知道最近那些文獻使用PEBL外,也可瞭解PEBL的發展團隊如何解釋PEBL測驗。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暑期研究營一週心得

當暑期研究營的助教並不容易,卻也收穫良多。
準備文獻搜尋的課程,讓我自己再從頭到尾瞭解文獻搜尋的背景知識及技巧。
面對同學的提問,不僅答案必須正確還要能說明得淺顯易懂。暑期研究營的同學們常常會問一些基本但是關鍵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時常常面臨「到底要說得多深入」的抉擇,而有時候已經回答了同學的問題,自己背地裡還會再去求證回答是否正確無誤。讓我體會到「教學相長」的意涵。
與同學的互動也是一門學問。即便我仍是學生,一旦掛上「助教」的頭銜,我與同學之間自然就產生了距離。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本來就不對等,老師掌握著學生的學習及成績,學生因為害怕得罪老師而造成學習效果或成績不佳等,久而久之學生便建立一套與老師互動的既定模式,這模式中除了學生對於老師應尊師重道外,可能也畫出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例如:同學有想法不太會跟師長分享,有問題不太敢問師長,對於師長所言不太質疑等等。
我認為這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問題,但若能以類似同儕互動的方式與同學們相處(例如給予建議而非要說服他們接受我的想法),應可拉近同學與助教的距離。


RehaCom交流心得


  • 認知能力評估:RehaCom發展之主要目的為認知復健,未強調認知評估。但近來因應臨床使用之需求,已發展screening tests (共5項,分別為alertness, divided attention, response control, working memory and orientation, visual exploration)。screening tests結束後呈現該個案之能力百分位數及建議訓練項目。此外screening tests亦可作為療效評估之工具(再測)。除了screening tests之外,RehaCom未有其它評估工具。
  • RehaCom之介入劑量:目前只有簡單的guideline但還沒有確切的介入劑量或強度,如什麼樣的個案應接受多少強度的訓練等。
  • 訓練成效之類化:目前仍無證據驗證訓練成效能否類化至日常生活,而此限制也是所有認知訓練之瓶頸。
  • RehaCom之認知理論依據:RehaCom訓練programs發展時具有內容效度(專家們之背景有心理學、OT、腦神經科學等),每一個program之說明皆有附上該program發展時採用之理論。
RehaCom若無搭配較完整之認知評估,可能導致難以設定個案適合之介入劑量,且較難看到很好的介入成效。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6/30 全聯會學術研討會心得

我在此次研討會中深切感受到研究與臨床之距離。

  • 研究/實證需要時間累積,但對於臨床人員而言似乎緩不濟急。臨床人員參加學術研討會之目的,除了因應評鑑要求外,也期待可獲得一些新的方法/工具可應用於臨床實務。但無論評估工具發展或療效驗證等方向之研究,皆需要長期地投入其研究的累積,該研究主題才能獲得稍微具體之內容。即便有些研究方向或主題是臨床人員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主題,但仍難以於短期內得到解決/改善問題之具體方法。此現象可能導致臨床人員對於學術研究難以產生興趣及投入
  • 未受過研究訓練的人難以評判研究之優劣(如研究結果可信程度、研究設計是否有瑕疵等)及研究結果之限制。當臨床人員欲藉由研究(如參加研討會或文獻回顧)解決臨床問題時,若難以評判研究之品質及限制,則可能過度解釋/類化研究結果,而無法適當地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
  • 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的臨床價值不易被理解。臨床環境中之評估,大多以治療師之觀察為主,以治療師自己觀察結果作為治療計畫擬定依據及成效評量指標(如原本無法從事某活動,治療後已可從事),而標準化評估工具之評估結果往往只是參考用,有些單位甚至幾乎未使用評估工具。若有人對於「評估工具」本就不甚重視,更不可能會肯定「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的價值,甚至認為心理計量特性不過是堆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