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八大核心研究能力_2014 ~ 2018





【閱讀】為全部能力中最高分的7分,隨著文獻數量增加、英文能力提升及寫作經驗增加,閱讀之速度、理解力及評析能力也跟著提升。

【統計】與上次評分時持平,仍為6分。從上次評分後除了學習「高階層IRT」之分析外,未再學習新的統計方法,而高階層IRT尚未實際應用,因此分數仍持平。然而隨著分析資料的經驗增加,對於資料整理、分析及整理的效率略有提升。
未來學習AI課程,應可再提升統計能力。

【研究方向】、【研究設計】、【寫作】、及【時間管理】同為6分。
【研究方向】未來定位在AI,未來AI與復健結合之研究題材可期。
【研究設計】及【寫作】能力隨著寫論文及計畫之經驗提升,而有所增加。此外,對於自己寫作的速度越能掌握及預期,因此【時間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

【溝通能力】為5分,隨著與研究團隊成員及大學部同學討論之經驗增加,溝通能力也有些微提升。學會較快說明重點,且針對溝通對象之背景適性調整說話之內容。

【建構團隊】之分數最低(4分),雖然近來常與研究團隊中的成員討論切磋,但還是在老師建立好的團隊中,少有機會真正 建構團隊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第14屆歐洲復健研究論壇會議」心得

此次參與英國Glasgow研討會之心得主要有下列四點:

(一)歐洲復健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約高達8成的研究都是質性研究,歐洲研究者反而對於量性研究之研究方法不太熟悉。量性研究中幾乎都是隨機分派研究,與我研究主題(測驗發展及心理計量特性)相關之研究則少。由此點可知,國內復健領域之研究品質及研究方法相當不錯,甚至勝過歐洲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質性研究者之研究結果都顯示出「評估的重要性及評估工具的不足」,可見雖然歐洲真正參與發展評估工具的研究者不多,但對於卻瞭解其重要性。

(二)歐洲研究者間之交流較頻繁:會議期間,無論何時何地幾乎都有研究者熱烈地交談,無論討論專業議題或日常閒聊。對於討論或與他人互動的動機似乎都比國人還要高許多,國內研討會時,研究者間幾乎很少主動討論或閒聊,即便海報或口頭報告期間也少有人提問。我認為討論有助於研究者拓展人脈或釐清自身之疑問,此乃研究之重要基礎。

(三)國外研究者對自己的研究充滿熱誠且自信:國外研究者多會積極且主動地向他人介紹自己的研究內容、重要性、或應用性等,且當他們分享他們研究成果時總是帶著興奮的語氣,令聽眾忍不住想多瞭解一些他們的研究內容。相對地,國內的研究者,常以謙虛的態度對自己的研究有所保留,反而另聽眾對於其研究成果失去興趣。

(四)國外研究者習慣先看到別人研究的優點:國外研究者在聽完報告或看完海報後,總是先真誠地提出他人研究的優點或對重要性,接著再分享自己與該研究之相關經驗,很少一開口就直接提出對於研究的質疑或修改建議。這樣的風氣讓研究者間的關係彼此較像同事而非敵人,彼此反而都較樂於分享更多自己的看法或接受別人的建議。
相反的,國內研討會常常對於報告者直接提出指教及建議,即便稱讚他人也像「形式上」的稱讚並草草帶過。如此一來容易讓研究者間彼此無意間產生敵意或不舒服的感覺,反而對於他人的建議不太能接受。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多向度CAT如何控制各向度之施測題數

背景及問題:
     目前正在發展一個4向度CAT(CAT-FASE,評量向度包含上肢/下肢動作、平衡能力、及BADL),我們採用之CAT停止施測條件 (stopping rule)只考量「測驗信度(包含信度增加量及信度>0.90)」,再依據採用各種stopping rule下施測CAT之「最終信度」及「施測總題數」選擇一較佳之stopping rule作為CAT之最終stopping rule。
     上述作法(原始施測法)並未考量「個別向度所需之施測題數」,因此可能產生「部分向度(如CAT-FASE之BADL向度)可能未施測任何一題(或施測極少題)即估計出該向度之能力值」之現象。此現象可能造成2個問題:
(1) BADL向度未施測任何一題,卻可估計出個案BADL之能力值,令人質疑該向度能力估計值之有效性;
(2) 從資料分析角度而言,「BADL向度的分數與其它BADL測驗分數的相關性」可能低於「其與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平衡能力測驗分數之相關性」,因BADL向度的分數是藉由其它3個向度(上肢/下肢動作及平衡能力)的測量結果所估計。

可能之解決辦法:
     於CAT之stopping rule中增加「個別向度之施測題數」,而「個別向度之施測題數」有2類決定方法:
     (1) 相對題數:平均各向度間之施測題數(若總測驗題數為8題,則4向度各施測2題)。
實際作法:CAT選題時每4題1組,每組必須包含4個面向的題目,且每人至少測4題。
     (2) 絕對題數:各向度至少需施測N題(如1題),但向度間題數不平均。如:總測驗題數為8題,4向度題數可能為為4、2、1、1題。
實際作法:CAT選題時前4題分別選自4個向度,且每人至少測4題(因此確保各向度至少可施測1題),第5題開始則施測具有最大訊息量的題目,而不論該題來自何向度。

資料分析結果:絕對題數之結果較理想相較於相對題數法)
優點
     (1) 施測效率較高:相對題數法強制要求「CAT選題時每4題1組,每組必須包含4個面向的題目」,而非選擇「訊息量最大」的題目(而是各向度中訊息量最大的題目),因此相對題數法CAT可能施測訊息量較低的題目,進而造成CAT所需施測之題數多於絕對題數CAT
     (2) 反應性較佳:相對題數法並非選擇「訊息量最大」的題目,因此每施測一題後個案能力估計值變化起伏較大,進而造成個案前後測分數差異之SD大(SRM不佳)。故而相對題數法之反應性劣於絕對題數法。

然而無論絕對或相對題數CAT,皆無法克服上述之問題2(「BADL向度的分數與其它BADL測驗分數的相關性」可能低於「其與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平衡能力測驗分數之相關性」)。問題2可能存在於「題庫」(例如:BI同分的人較多,因此CAT-BI vs. BI的相關性較低),而非選擇CAT的stopping rules可克服。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IRB研究案展延時,新、舊版同意書使用要點

新、舊版同意書之使用要點有二:

1. 新版同意書從展延/修正案通過日即生效舊版同意書不再使用
2. 留意申請展延/修正研究期限時,是否勾選「重新簽署受試者同意書」
如果選擇重簽同意書,則所有簽過舊版同意書的個案都要重簽新版同意書
如果沒有選擇重簽同意書,則展延/修正案通過日之後新收的個案簽新版同意書即可(如第1點)。已簽過舊版同意書的個案不影響。

例如:CAAT舊版同意書的有效期限雖未過期(至2016/12/31),但因新版同意書已於2016/11/15通過。因此11/15之後新收的個案都簽屬新版同意書。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CAT模擬分析─能力估計疊代不收斂

「能力估計疊代不收斂」的現象
        使用MAP能力估計法進行多向度CAT模擬分析時,有些受測者作答至某一題時突然出現能力估計疊代無法收斂(即每次疊代後的能力改變量無法小於某一特定的值,如0.001),此時這些受測者之模擬分析將無法繼續。換句話說,若使用此CAT於臨床上,將有些受測者因能力估計不收斂而無法完成CAT

能力估計疊代不收斂的原因有二

  1. 受測者作答反應與IRT模型預期差距太大。例如:模型估計受測者於某一題得0分的機率很低(如0.002),但該受測者實際作答結果竟為0分。
    由於前述期望機率與真實觀察到的作答兩者差距過大,使得MAP能力估計疊代法 (Newton-Raphson)之計算過程中,一階微分(觀察值減去期望值,為能力改變量估計之分子)無法趨近0,進而造成疊代後的能力改變量無法小於某一特定的值(不收斂)。甚至造成能力改變量絕對值成遞增。
  2. 受測者能力分布的變異數過大(相較於題目難度的分布範圍)。此現象將導致能力疊代時,各向度的能力變化程度非常大,而不易收斂。


2種解決辦法,以確保每位受測者都可完成CAT

  1. 增加測驗終止條件:當受測者之能力估計不收斂時,即停止CAT施測。並以【不收斂前一次估計結果當成最終施測結果】。
    例如受測者作答第5題時不收斂,即以作答前4題之能力估計值當作最終CAT施測結果。
  2. 改為使用EAP估計能力,以取代MAP。因為EAP能力估計時無須進行疊代,因此沒有收斂與否之議題。
二種解決方法1、2之缺點及選擇
方法1之缺點:CAT施測結果之信度較差。
方法2之缺點:EAP估計能力法於多向度CAT之效率很低。


若使用MAP估計時,疊代不收斂之人數不多,可考慮採用方法1。因為人數不多,所以對於CAT施測信度之影響不大。
反之,若疊代不收斂之人數多則選擇方法2。

後續應用
FAST CAT模擬分析時,約2%受測者遇到此問題。
未來將採用解決方法1重新分析,並比較方法1個結果是否與原本分析結果差異很大。



(上述內容感謝業太教導)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MDC 或 MDC% 選用

背景
我們驗證「電腦化數字警醒測驗 (Computerized Digit Vigilance Test, C-DVT)之3種不同施測方式,對於隨機測量誤差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之影響」。C-DVT之3種施測方式分別為:【二次測量取平均】、【增加練習時間】及【原始施測】(及練習及施測各一次)。

驗證結果如下表:
施測方法
Time 1
Time 2
ICC
MDC
MDC%

Mean ± SD
Mean ± SD
二次測量取平均
263.3 ± 48.5
249.9 ± 27.9
0.74
54.9
21.4
增加練習時間
300.3 ± 30.7
286.5 ± 43.3
0.69
57.0
19.4
原始施測
263.7 ± 48.9
248.4 ± 25.8
0.70
58.5
22.9
ICC: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DC: 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問題
比較【二次測量取平均】及【增加練習時間】之隨機測量誤差大小時,採用MDC及MDC%所得之判斷結果完全相反
僅看MDC:【二次測量取平均】 (54.9)之隨機測量誤差小於【增加練習時間】 (57.0)。
僅看MDC%:【增加練習時間】 (19.4%)之隨機測量誤差小於【二次測量取平均】 (21.4%)。

造成此一現象之原因為:MDC%之計算公式為:MDC/平均完成時間。
【增加練習時間】組之完成C-DVT時間(秒)大於【二次測量取平均】組 (300.3 vs. 263.3),因【增加練習時間】組之MDC%公式中的分母較大,所以【增加練習時間】組之MDC雖較大一點,但MDC%反而小。

MDC 及 MDC% 選用
同一測驗時(測驗結果之單位相同)應使用MDC以比較「不同施測方式」或「不同族群」之隨機測量誤差。

理由
MDC為「判斷測驗分數改變是否由隨機測量誤差造成之閾值」,此閾值越大即代表測驗分數受到隨機測量誤差之影響越大。
於同一測驗之情況下(如:【二次測量取平均】及【增加練習時間】組之C-DVT隨機測量誤差),因測驗分數相同(即單位相同),所以MDC可直接比較。MDC值越大之組別,表示該組之測驗分數受到隨機測量誤差之影響越大。
因此我們驗證的結果支持【二次測量取平均】 (54.9)之隨機測量誤差小於【增加練習時間】 (57.0)

MDC%之計算是為了能夠比較不同測驗(單位不同)間之隨機測量誤差,因此需要將MDC「去單位」(變成百分比後就沒有單位的問題,因此可以比較不同測驗的MDC%),所以採用「測驗分數之全距」或「測驗分數之平均值」除MDC來達成「去單位」之目的。
如果要比較同一測驗之不同組別,因不同組別間測驗結果的單位相同,所以無須再計算MDC%
此外,概念上「隨機測量誤差大小」應不受「測驗平均得分高低」影響(二者互相獨立)!因為「隨機測量誤差大小」是變異的概念,而「測驗平均得分高低」則是平均數(或期望值)的概念。
然而以MDC%公式(MDC/平均完成時間)而言,「隨機測量誤差大小」卻會受到「測驗平均得分高低」之影響!此時選用MDC%判讀「隨機測量誤差大小」可能會有bias。

結論
比較同一測驗(測驗結果之單位相同)但不同「施測方式」或「族群」之隨機測量誤差時,以MDC做為比較之效標較合理,而不用計算MDC%。
因此我們驗證之結果支持【二次測量取平均】 (MDC=54.9)之隨機測量誤差小於【增加練習時間】 (MDC=57.0)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C-DVT @ schizo - 測驗及收案流程修改

C-DVT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再測信度及同時效度僅達「可接受」之程度,尚有提升之空間。
為提升日後C-DVT心理計量驗證之成效,可從「調整評估流程」及「修改C-DVT設計」等二方向著手。

評估流程調整
1. 增加C-DVT及DVT二測驗之施測間隔:C-DVT及DVT等二測驗不連續施測,以防受測者因注意力疲乏而造成較慢施測之測驗結果較差。未來收案時,可在二測驗之間施測其它效標評估工具或蒐集受測者基本資料,以避免受測者之持續性注意力疲乏

2. 每次評估皆施測CGIS或PANSS:以確保受測者於研究期間之症狀沒有明顯變化。

3. 增加蒐集可能影響C-DVT及DVT分數不一致之變項,並加以控制:如手功能靈敏度(DVT所需之手功能要求高於C-DVT)、使用電腦之經驗、或者視力(DVT所需之視力要求高於C-DVT)等。未來分析C-DVT及DVT同時效度時,可控制上述影響因素,以利解釋C-DVT及DVT之施測結果相關程度

C-DVT設計修改
1. 測驗畫面中,每行5個格子出現6的次數固定:C-DVT之施測畫面為一行5個數字,數字6(測驗目標物)出現在越前面數字的位置,可能導致C-DVT越容易(因受測者由上而下搜尋的時候,較容易看到越前面的數字)。因此固定數字6出現在每個位置的次數,可讓每次測驗間的難易度較一致,進而提升C-DVT之再測信度。未來可讓數字6平均地出現在這5個數字的每一個位置上(例如全部測驗共有60個畫面有數字6。則此60個畫面中有12個畫面的數字6出現在第1個數字的位置;12個畫面的數字6出現在第2個數字的位置等,以此類推)。

2. 測驗之練習題題數不固定:為確保受測者於練習題時,已經充分之練習,且答題速度已趨於穩定,未來修改練習題結束的標準。例如除了完成固定練習題題數(例如60題)外,可增加「每10題反應時間的變化效應值(effect size)」作為判斷練習題是否終止之條件。當受測者「前10之平均反應時間」與「後10之平均反應時間」之效應值達0.2以上,則須再繼續練習後10題之練習題。直到受測者「做完所有練習題」或「達到效應值小於0.2」,則可停止練習題而開始正式測驗。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第四十五次網球心得

之前很少練習打高於肩膀高度的球,因此每次遇到這種球就只能往空中抽球,導致對方也變得難以回擊。
這次網球課練習回擊約肩膀高度的球。回擊這種球的要領在於事先預測球的飛行軌跡及掉下來的高度。因為這樣的球通常飛行速度不快,所以有較充裕的時間移動。
準備擊球時,拉拍的高度需高於肩膀,揮拍時由後往前直線向前揮即可。
球拍與球接觸時須保持球拍面垂直於地面,否則球易掛網或飛出場外。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以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分析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 論文閱讀後想法與評析

論文題目:What Is the 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 Good for? An Evaluation Using Item Response Theory


研究目的:以IRT驗證MSCEIT能夠區辨受試者間能力差異之程度

閱讀後想法與評析:

  1. 此研究之對象為正常成人。以IRT分析MSCEIT應用於臨床個案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仍缺乏。
  2. 此研究使用單向度的模式 (unidimensional model)分析MSCEIT似乎不妥,因測驗的架構並非單向度。MSCEIT包含四個branch (Perceiving Emotions, Facilitating Thought, Understanding Emotions, and Managing Emotions),這四個branch所評估的能力不同,故應屬於四種不同的向度。
  3. 作者未使用IRT分析MSCEIT之單向度分析(如residual-ba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因此無法確定MSCEIT整體為一單向度之測驗。
  4. 測驗結果recode方式不佳可能造成IRT分析結果有disordering。
    此研究之作者將原本的5點量尺 (1~5)recode成3點量尺 (0~2),其使用至recode方式為:將最多專家選的選項記為"2",最接近該選項的選項記為"1",其餘選項記為"0"。例如:大部分的專家做答某一題時都答選項4,則受測者的答案是選項4將被記為"2",選項3、5記為"1",選項1、2記為"0"。(專家選答的某一選項的百分比視為該選項之得分)
    這樣recode的方式並未考量所有選項被選答的比例。延續上述的例子,選項1~5被專家選答的頻率(選項之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可能是4>1>2>5>3,但作者recode後的結果變成4>5=3>1=2。如此一來將造成IRT分析結果產生disordering(得分越高的受測者卻被recode成較低的分數)。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第四十一次網球心得

這次練球的重點為多種動作的組合運用及發球練習。

動作組合練習
(底線正手抽球→底線反手抽球→半場處正手抽球→網前正手截擊→網前反手截擊→殺球)
一方面模擬球場上可能運用到的"套路",一方面練習上網的腳步。
個別做上述的每個動作時都不困難,但將這些動作串在一起就很難把每個動作做到確實。往往因為急著接下一球,反而導致每個動作做的不完整,擊出的球自然也難有良好的品質。

發球練習
這次發球練習教練提醒的重點為:發球時雙腳的距離至少與肩同寬。下肢的穩定度較高將有較大的發球力道,且發球的穩定度也會跟著提升。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第三十七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的練習項目為底線對角抽球、截擊及正手切球。

底線抽球目前大多可將球打進場內,且可控制球的方向,但球速卻有待提升。未來須練習利用身體重心向前壓及揮拍加速增加球速,練球時可先把球速打出來而先不用那麼在意球的落點。

截擊上遇到的瓶頸為反手截擊,目前反手截擊時很難扎實地推切到球,且很難控制球的飛行方向。
教練認為反手截擊的確較難練好,練習時先掌握擊球的timing,反手截擊發力的方法類似擴胸運動,截擊過程中手腕需固定而避免翻轉。

正手切球是新學的動作,但與正手截擊的動作相似。正手截擊時需盡量壓低球過網的高度。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第三十六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的重點為雙打接發球及截擊者的跑位。

如果遇到比賽時,打球的策略為"想辦法把球打進",而非打出很強勁或很有攻擊性的球!

接發球者注意事項為「盡量把球打往對角線方向」,以免被截擊。發球與抽球時,球的路徑、彈跳略有不同,所以接發球的經驗較不足,因此對於球的落點預測較不精確,以致常常無法跑到適當的位置準備擊球。
未來練球時可由一人練習發球,另一人則練習接發球。

雙打時的截擊者在對方發球時,須站在半場線與中線的交叉點旁,並面對著對方的截擊者。等到我方的接球者成功將球接回去,且未被對方截擊,才開始跑到網前準備截擊。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第三十五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主要複習/加強基本動作,如正反手截擊及底線正手抽球。
好久沒打球加上教練讓我們連續打一籃抽球,對於動作的複習及流暢度的提升頗有幫助。

教練課結束後謝老師讓我跟李士捷有機會打比賽,實在是委屈老師了..XD
雖然教練曾經告訴我們雙打的規則跟站位,但上場之後就忘光了...有賴老師指引才有辦法完成比賽。
比賽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在於發球都可以發進,沒有雙發失誤!但接發球實在有待加強...老師發過來的球我接回去幾乎都掛網...信心大受打擊!
比賽沒有意外的很快就結束了~

比賽結束後向教練請教,教練說接發球與平時抽球的技巧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接發球時需要多帶一點抽球。
下次練球時教練會幫我們特訓接發球的技巧。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第三十四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著重於腳步移動訓練。主要練習底線抽球上網、閃身正拍抽球及左右移動正反拍抽球。

底線抽球上網
抽球時須先確實地完成抽球動作再跑向網前,若抽球時就急著往前跑則抽球不容易打得好。
跑到網前約三大步的距離時雙腳略為跳起,落地時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膝蓋微蹲(類似蹲馬步的動作),以利針對來求做出適當的擊球動作。

腳步移動訓練同時需要腳部的肌肉爆發力以及心肺耐力,練沒幾回就已氣喘吁吁...由此可見肌力耐力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移動腳步的時候,就盡量跑到球的附近就對了!」我想這就是腳步移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心法」。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三十二次網球課心得

「擊球後上網」及「二發」為這次網球課之重點。

擊球後上網之重點在於腳步。在中線擊球後便跑向球網,至網前約一大步的距離時身體稍微向上跳躍,落地時雙腳張開約與肩同寬、膝蓋微彎、眼睛盯著對方的回球,以利截擊。

二發必須具備很高的發球成功率,通常會增加發球的旋轉而較不求球速。其拋球動作及拋球的高度皆與一發相同,但球拍擊球時著重摩擦,須先把球向天空的方向摩擦,使球飛行的軌跡成拋物線。

發球雖然較不受外力干擾(每個動作都由自己掌握),但需要全身的協調,任何一個環節(例如重心轉移太快或手腕扣球太多等)不協調都會嚴重影響發球的結果。因此若沒有不斷重複的練習將動作定型,則發球的品質難以穩定,進而降低發球成功率。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第三十一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重點有二,分別是底線正反手抽球練習增加球速反手高球回擊

我抽球時為求控制球(飛行方向及過網高度),往往揮拍的速度不夠快,導致球的飛行距離較短且球速較慢,未來應逐漸提升底線抽球的球速。

反手高球(球的高度為肩膀附近)擊球要領為:引拍位置比球高、拍頭上翹、身體重心放於右腳且重心向上提起、揮拍軌跡由後上往前下。
擊球的概念與正手回擊高球幾乎相同。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第二十九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課程學習新的技巧:正手攻擊球
適用時機:處理彈跳高度較高的球(約肩膀高度)
技巧重點:引拍位置高於肩膀,拍頭上翹。揮拍軌跡略為由上往下,球拍與球接觸時手腕稍微flexion至neutral position,避免讓球的飛行軌跡出現拋物線。

練習抽球的方法:兩人站在中線的位置抽球,盡量增加球的上旋而減少球向前的力量,將球控制在中線以前落地。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第二十八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內容為反手切球

其使用時機為救球處理雙手反拍不易處理的球(如太高或離身體較遠的球)。

反手切球與反手截擊最大的不同在於引拍準備擊球的位置。反手切球引拍時須側身,球拍引至左肩上方。

目前可掌握球拍面切到球的感覺,但對於球飛行的高度還不太能控制。此為日後練習切球的重點。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第二十七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程重點在於正反手截擊。
網球截擊的重點為「推切」,意即球拍與球接觸後除了切的力量增加球下旋外,還需將球向前推出的力量增加球的速度。
正手與反手截擊的動作原理相同,但實際操作上正手截擊球的品質優於反手截擊。這個差異主要來自於反手截擊的動作較難以出力,然而當我越想用力把球打好,反而無法做出標準的擊球動作。經過一堂課教練不斷糾正動作、不斷練習及李士捷的提醒之下,才逐漸掌握反手截擊的手感。之後練球可加強練習反手截擊!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第二十六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重點為雙打中截擊時機的判斷及技巧演練,及殺球動作要領。

截擊
截擊者站位
我方發球時,非發球的人須站在離球網約3步的距離準備截擊;若對方發球時,非接球者須先站在發球有效線前一小步的位置,待我方接球者把球成功回擊回去且沒有被對方截擊時,再向前跑至離球網3步的距離站定準備截擊。
截擊時機判斷
截擊者需持續注意對方的發球者,觀察其擊球的方向及力道,以判斷是否可成功截擊。通常而言當對方回擊球的速度較慢或飛行軌跡較靠近中線都是適當的截擊時機。
截擊球的落點
為了使截擊球較具攻擊性,適當的落點為對方截擊者的腳邊球網及雙打線所構成的角落。若截擊成功將球控制在這兩個位置,則對方截擊者將難以順利回擊。

殺球
自己拋球練習殺球的重點與發球的重點相似,分別為拋球位置球拍與球接觸的角度以及手腕扣球。殺球時拋球位置為頭頂12點鐘方向,落點為身體之前。球拍與球接觸時須平擊,避免球拍切到球,如此可以擊出較快的殺球。手腕扣球的角度可控制殺球的落點,手腕動作越多則球的落點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