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Journal meeting討論紀錄(主觀 vs. 客觀之認知評估工具、認知評估工具之MID)


  • 主觀認知評估工具之價值
  • 自我篩檢神經疾患的symptoms (如demesia)  
  •  快速screen可能有缺損的認知能力 
  • 無法操作客觀認知評估工具的個案 (如兒童或精神病患),可由主要照護者填答主觀認知評估工具,以提供個案認知缺損之相關資訊。
  • 可評估個案於生活中的認知表現 (actual performance)。目前很少有客觀的認知評估工具可評估個案的認知功能對於生活的影響(即便performance-based的認知評估工具仍是在標準化情境下評估,仍僅是認知能力 [ability]的評估)。
  • 主觀與客觀認知評估工具所評估之建構 (construct)可能不相同。主觀認知評估工具可能牽涉到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或認知的病識感 (cognitive insight)等概念,未必可直接評估到個案特定之認知功能(如注意力或記憶力等)。

  • 認知評估工具之MID值可能不易估算,因為臨床上大部分個案(如中風)認知功能功能的變化幅度有限且可能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會有明顯地改變。
    PubMed有二篇認知工具MID驗證之文獻,其研究對象皆為退化性疾病患者(cancer and Parkinson's disease)

第三十一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重點有二,分別是底線正反手抽球練習增加球速反手高球回擊

我抽球時為求控制球(飛行方向及過網高度),往往揮拍的速度不夠快,導致球的飛行距離較短且球速較慢,未來應逐漸提升底線抽球的球速。

反手高球(球的高度為肩膀附近)擊球要領為:引拍位置比球高、拍頭上翹、身體重心放於右腳且重心向上提起、揮拍軌跡由後上往前下。
擊球的概念與正手回擊高球幾乎相同。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第三十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之重點為殺球,也是教練教我們的最後一個基本動作!

殺球的重點有二:一、避免切到球(可由球拍擊球的聲音判別);二、利用手腕flexion的動作扣球

當然其它動作的配合也很重要,例如:側身準備殺球殺球後右手順勢帶到身體左側等。
然而若能確實做到「避免切到球」並確實掌握「手腕扣球的角度」則可扎實的殺球!

而上述的殺球重點也可類化到發球動作!但發球時,手腕扣球的角度不需要像殺球這麼多,否則容易掛網。但是練習殺球動作後再練發球,突然覺得發球的球速提升許多。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第二十九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課程學習新的技巧:正手攻擊球
適用時機:處理彈跳高度較高的球(約肩膀高度)
技巧重點:引拍位置高於肩膀,拍頭上翹。揮拍軌跡略為由上往下,球拍與球接觸時手腕稍微flexion至neutral position,避免讓球的飛行軌跡出現拋物線。

練習抽球的方法:兩人站在中線的位置抽球,盡量增加球的上旋而減少球向前的力量,將球控制在中線以前落地。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第二十八次網球課心得

這次網球課內容為反手切球

其使用時機為救球處理雙手反拍不易處理的球(如太高或離身體較遠的球)。

反手切球與反手截擊最大的不同在於引拍準備擊球的位置。反手切球引拍時須側身,球拍引至左肩上方。

目前可掌握球拍面切到球的感覺,但對於球飛行的高度還不太能控制。此為日後練習切球的重點。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第一次英修的收穫

前言

  • 句意:分數改變難以判斷是由於隨機測量誤差造成或個案真實的改變造成
    句型:"it can be difficult for us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hange score of the DVT is the result of random measurement error or of true change in the patient.

方法

  • 收案/排除條件最後一項之前須加上"and"。
    例如:"(4) hemiplegia or hemiparesis involving just one side; and (5) ability to follow three-step instructions for assessments."
  • 評估工具介紹─
    作得越快越好 as fast as possible
  • 分數標準描述─
    ICC values of 0.80-1.00 were considered.../ A score of 20 indicates....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注意力測驗結果中反應時間指標及正確性指標如何整合?

注意力測驗常使用之結果指標可概分為二大類,分別為時間正確性指標。時間指標包括「平均反應時間」、「測驗總時間」及「反應時間的標準差」等;正確性指標包含「錯誤題數」及「正確題數」等。

時間指標及正確性指標彼此互相消長,與受測者操作測驗之策略有關。當受測者想要操作的越快越好則正確性往往會下降,相反地當受測者想要提高答題的正確性則操作速度會變慢。因此無論時間指標及正確性指標皆同時受到受測者之注意力程度及操作策略影響進而影響測驗結果的有效性(不只單純評估到注意力)及穩定性(單次測驗中或重複評估時的測驗結果易變動)。

注意力測驗結果如何排除操作策略影響?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從測驗前及測驗後兩方面著手。測驗前可能可透過測驗設計或指導語減少受測者操作策略對於測驗結果的影響;測驗後則可借助統計方法校正數值(例如以回歸或ANCOVA等方式控制正確性指標,而單純比較時間指標)。

通常時間指標的結果測量誤差較小且重複測量時之穩定性較高(相較於正確性指標)。正確性指標的測驗結果中,SD相較於mean通常較大,因此時間指標較常被當作注意力測驗之主要指標。可考慮以時間指標作為測驗主要結果,但由正確性指標校正之

如何精準地校正?目前注意力測驗缺乏黃金校標,因此無法驗證何種指標較為有效且精確。可考慮檢驗各指標的穩定性(例如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選擇較穩定的指標作為測驗之主要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