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測驗常使用之結果指標可概分為二大類,分別為
時間及
正確性指標。時間指標包括「平均反應時間」、「測驗總時間」及「反應時間的標準差」等;正確性指標包含「錯誤題數」及「正確題數」等。
時間指標及正確性指標彼此互相消長,與受測者
操作測驗之策略有關。當受測者想要操作的越快越好則正確性往往會下降,相反地當受測者想要提高答題的正確性則操作速度會變慢。因此無論
時間指標及正確性指標皆同時受到受測者之注意力程度及操作策略影響,
進而影響測驗結果的有效性(不只單純評估到注意力)
及穩定性(單次測驗中或重複評估時的測驗結果易變動)。
注意力測驗結果如何排除操作策略影響?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從測驗前及測驗後兩方面著手。
測驗前可能可透過
測驗設計或指導語減少受測者操作策略對於測驗結果的影響;
測驗後則可借助
統計方法校正數值(例如以回歸或ANCOVA等方式控制正確性指標,而單純比較時間指標)。
通常
時間指標的結果測量誤差較小且重複測量時之穩定性較高(相較於正確性指標)。正確性指標的測驗結果中,SD相較於mean通常較大,因此
時間指標較常被當作注意力測驗之主要指標。可
考慮以時間指標作為測驗主要結果,但由正確性指標校正之。
如何精準地校正?目前注意力測驗缺乏黃金校標,因此無法驗證何種指標較為有效且精確。可考慮檢驗各指標的穩定性(例如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
選擇較穩定的指標作為測驗之主要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