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第十三次網球課程

這次課程又有新進度─切球。正手切球還算容易掌握,練完一籃球之後大約已能掌握切球的基本要領及手感。但反手切球就困難多了,很難穩定的把球朝著正前方切平,球切出去的方向常常往右偏且偏高。之後練球又多一項可以練習的技巧。
最近幾次練球的時間主要都在練習發球,現在發球的動作已越來越習慣且協調,接下來需逐漸提升發球成功率。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第十二次網球課程

這次網球課的主題為以完整的發球動作發球。發球相當需要全身的協調性,對於初學的我而言,常常兩手無法順利配合,想要把球拋好握拍的手就太慢,把注意力放在拍子上球就一直丟歪。重複練習兩籃球之後才稍微掌握擊球的感覺。
這次練球明顯的感覺到我跟士捷拉球有進步!回球的力道跟高度都比以前好很多,可以再增加拉球的距離至底線,希望老師回國前可以練好底練拉球。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第三次觀察恩琦學姊評估之心得



一、測驗之設計
  1. 請個案計劃的任務與請個案執行的任務應相同。測驗中大多數題目要求個案計劃與執行之任務都相同,唯購物相關的二題題目要求個案計劃與執行之任務不同,建議修改這二題之題目。
二、測驗之指導語

  1. 「使用電磁爐」此一題目之意志、計劃及執行等三個面向的情境各異(情境分別為煮火鍋、加熱一鍋食物及燒水),容易造成個案答題時之混淆(如情境無法轉換)進而影響回答內容之適切性。
三、測驗之計分

  1. 如何給分的標準宜更明確,以提高不同施測者間評分的一致性。
  2. 若個案有執行某些動作但執行之品質不佳(如有試著把衣服掛在衣架上,但是一直無法成功把衣服掛在衣架上),是否應於「目的性行動」面向扣分?宜依據架構之定義考量之。我認為目的性行動不應該扣分,而應於「表現效能」面向扣分。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第一批收案完成心得

電腦化注意力測驗收案也是我第一次的收案,幸虧有學姊的幫助,讓我很快的熟悉收案的流程及技巧,心理上也因為有學姊一起收案而不會那麼緊張。以下是第一批收案完成後的心得及收穫:
1. 簡化後的電腦操作方式個案大多可接受。邀請個案參加此研究時,年紀較長的個案常表示自己沒有使用過電腦,不確定自己是否可勝任此研究。但當個案聽完測驗指導與及示範後,個案都可瞭解測驗操作的方式,且個案測驗後都表示不會對於「電腦測驗」感到焦慮或抗拒,代表C-DVT及C-SDMT於中風個案的適用性佳。
2. 對於邀請個案參與研究及施測時的緊張感降低。之前邀請個案參與研究或施測個案時,都會覺得尷尬或緊張。經過反覆練習後,現已逐漸能以平常心面對個案及其家屬。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第十一次網球課程

張教練認為先教會我們所有基本動作的概念,之後再逐步加強每一個動作,這樣的學習方式較有效率,所以今天的課程主題與之前大不相同。
今天的課程主題為發球!發球真的很難,光要把球拋到適當的擊球位置就很不容易。。。教練先要求正確的擊球位置及拍面,而不求完整的擊球動作。所以簡化擊球的準備動作,右手在肩膀上準備擊球即可。練習兩籃球之後,發球的進球率約5成。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第十次網球課程

這週二因為要去總區討論生理心理學的報告,因此向張教練調課到週五上課。
今天網球課程重點為底線正手擊球。在底線擊球需要更多腳部、腰部及握拍的力量,全身的協調性好,便可較輕鬆地將球擊回。
張教練用手丟球給我,讓我在底線跑動兩三步後以正手擊球,一次打半籃球的數量。打完後超累,但密集的練習讓我感受到底線擊球的要領。目前已可在底線將球打進對場,但球的高度及方向還無法掌握得很好。

10/11 討論紀錄


  •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
    目前暫定之版本為請受測者交替「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相同按圈,不同按叉」及「判斷圖形是否為圓形,出現圓形按圈,不是圓形則按叉」,詳細介紹請見「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4 (10/8更新)」。
    目前可先請研究室的人測試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測試重點為:1. 根據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評判此測驗之設計是否為交替性注意力評估。2. 尋問其他人操作測驗後之建議及想法。
  • 英文論文寫作主題
  1. 主題可考慮Five Digit Test (FDT)之生態效度、預測效度及反應性驗證。
  2. 可邀請恩琦學姊合作,恩琦學姊對於FDT較熟悉。
  • 這學期之課程安排
    生物統計及英文寫作都是研究的基本功,而生理心理學則可加深加廣我對於認知的認識。這些課程很可能是我受用終身的課程,因此要認真投入地學習。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第二次觀察恩琦學姊評估之心得

一、測驗前之說明

  1. 宜告知受測者現在的測驗目的為測試評估工具,測驗結果並不會影響受測者所接受之治療。以降低受測者接受測驗時之緊張或焦慮感。
二、測驗之計分

  1. 建議「計畫」部分可在每一題列出受測者必須說出來的關鍵步驟,以利施測者評分時之客觀一致。
  2. 「目的性行動」計分說明中提到「重複行為」,此一條件為提供客觀判定標準,可能造成不同施測者間給分的歧異。
三、測驗之指導語

  1. 指導語大多能讓受測者瞭解題意,但受測者有時候急於回答,而沒有聽清楚完整的題目,只針對聽到的關鍵字回答。此時施測者可重複一次題目,以確定受測者是聽不懂題目或真的不會回答。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電腦化褚氏注意力測驗之設計構想-4 (10/8更新)

設計構想:
  • 交替性注意力之定義為一種心理彈性 (mental flexibility)能力,使人可以交替從事不同認知要求的活動 (Sohlberg & Mateer, 1987)。
  • 此測驗之認知要求有二項,分別為「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相同按圈,不同按叉」及「判斷圖形是否為圓形,出現圓形按圈,不是圓形則按叉」。
  • 二項rules之刺激物隨機出現(如測驗畫面模擬圖)。
測驗操作範例:

  • rule 1:判斷大小圖形是否相同

  • 範例一:受測者須按O,因為大小圖形相同(都是正方形)
範例二:受測者須按X,因為大小圖形不同

  • rule 2:判斷圖形是否為圓形
  • 範例三:受測者須按O,因為圖形為圓形

    範例四:受測者須按X,因為圖形不是圓形

測驗畫面模擬圖:
二類刺激物隨機出現
(正確答案由左至右分別為:X、X、O、X、O、X)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英文論文寫作主題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Digit Test in stroke patients.
包含再測信度及建構效度之驗證。

學姊之驗證資料未包含 the Five Digit Test (FDT)之效度驗證,因此英文論文之主題可考慮撰寫:
Validation of the Five Digit Tes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內容包含FDT三種注意力指標 (sustained attention,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alternating attention)之區辨效度(依MMSE分組)及預測效度(預測出院時之平衡、動作及ADL能力 [預測平衡、動作及ADL能力之參考文獻為(Barker-Collo & Feigin, 2006; Hyndman & Ashburn, 2003; McDowd, Filion, Pohl, Richards, & Stiers, 2003; Robertson, Ridgeway, Greenfield, & Parr, 1997)])

之前恩琦學姊已撰寫Five Digit Test (FDT)之再測信度及練習效應文章(題目為Practice effects an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Five Digit Test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ver four serial assessments),目前正準備投稿中。

參考文獻:
Barker-Collo, S., & Feigin, V. (2006). The impact of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on functional stroke outcomes. Neuropsychol Rev, 16, 53-64. doi: 10.1007/s11065-006-9007-5
Hyndman, D., & Ashburn, A. (2003). People with strok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Attention deficits, balance, ADL ability and falls. Disabil Rehabil, 25, 817-822. doi: 10.1080/0963828031000122221
McDowd, Joan M, Filion, Diane L, Pohl, Patricia S, Richards, Lorie G, & Stiers, William. (2003). Attentional abilities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following strok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8, P45-P53.
Robertson, I. H., Ridgeway, V., Greenfield, E., & Parr, A. (1997).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 depends on intact sustained attention: a 2-year follow-up               study. Neuropsychology, 11, 290-295. 

觀察恩琦學姊收案感想

一、測驗前之說明

  1. 測驗前說明有說「在沒有家人或其他人協助下的表現」,但許多題目的標準答案仍有「詢問別人」,測驗之設計前後似乎衝突。
  2. 施測者有紀錄受測者之動作時間,卻沒在測驗前說明時告知受測者,建議補充之。


二、測驗之指導語

  1. 有些指導語不夠明確,易讓受測者誤解題幹的意思,如「除了打電話之外,還可以怎麼做?」(受測者回答:打手機)或「如果你看完醫生,拿到好幾包藥,回家後你會怎麼做?」(受測者回答:把要收好)。
  2. 受測者詢問答案時,施測者應擬定一些標準化的回應。目前施測者多以「你覺得呢?」或笑而不答帶過,難免有些敷衍受測者之嫌疑。
三、測驗之計分

  1. 每個項目都有列出受測者應回答的內容,但未說明計分的標準。如測驗中所列出的回答內容是否都要正確說出才給滿分等。

五、測驗之設計

  1. 受測者於「計畫」之部分無法達到滿分,但在「目的性行動」及「表現效能」二部分卻都得到滿分,這樣的情形並不合理!因為受測者若真的計畫能力不佳則,難以正確的執行多步驟任務,進而達到良好的行為表現。
  2. 此測驗所評估之「計畫」能力,可能受到受測者之口語表達能力及生活經驗影響。例如無法受測者因為語言能力缺損(精神分裂症個案常見的問題之一),導致難以描述執行使用微波爐的步驟;或者受測者從未使用過微波爐則無法憑空想像如何操作微波爐。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第九次網球課程

此次課程之主要內容為反手擊球和正反手交替擊球。
雖然張教練認為反手擊球的原理與正手擊球相似,只要將正手擊球的手感複製到反手即可,但我還是覺得正、反手擊球的感覺差很多,畢竟二者主要出力的手是不同的。
目前仍維持一週練習二到三次的練球頻率,對於擊球動作已逐漸熟悉且穩定。
林教練遇到我們時仍很關心我們的練球進度,實在是為認真負責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