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反應性


反應性:當病人能力改變(進步或退步)時,評估工具是不是能夠偵測到。
驗證反應性的方法上,會先找到一群確實有能力改變的個案,使用某評估工具是否能反應出病人能力改變之情形。

external responsiveness(外部反應性)internal responsiveness (內部反應性)
外部反應性:看該評估工具的前後測結果和已驗證過反應性的評估工具(測量相同概念之評估工具)前後測結果是否相關,即「分數改變的相關性」。若分數改變的相關性高,則代表欲驗證之評估工具具有良好之外部反應性 (類似收斂效度的概念)。
內部反應性:看評估工具施測於能力改變的病人時,其前後測結果是否有改變。當病人能力確實有改變,而評估工具施測結果也顯示有改變,則代表此評估工具具有良好之內部反應性。

反應性與信度
信度與反應性是不同的概念。以下討論兩者之間的關係。
信度良好,反應性不佳:可能因為該評估工具沒有測到欲測量的面向,即使評估工具施測之結果很穩定,但反應性卻不佳。例如:以信度良好之平衡能力評估工具,看病人手功能經過治療後是否有改變。另外,如果評估工具有「地板效應」或「天花板效應」,都會導致評估工具之信度良好但反應性不好。
信度不佳但反應性好:如果一個具有學習效應或其它系統性誤差(信度不佳) 的評估工具,施測於能力有進步的病人時,其結果可能顯示此評估工具之內部反應性良好。

反應性與效度
反應性是不是一種效度?這個問題仍爭論不休,目前大部分的人認為「反應性」與「效度」不同,原因為:效度表示一次測量之結果,而反應性則代表多次測量之分數改變情形。
不過「反應性」與「效度」兩者仍有相似之處:若某評估工具具有良好的效度,其評估結果應該會隨著個案能力改變而改變!

2 則留言:

  1. 信度、效度與反應性,概念及驗證方法可明確區隔,但彼此相關程度至少中度以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