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mited resource:注意力有其上限,無法同時注意過多的訊息。
- early filter model v.s late filter model:處理較複雜之任務時,需要較多的注意力,因此會採取early filter model,濾除與任務不相關之訊息,使執行者可專注於正在執行之任務,如:專注打電動時聽不到其他人的聲音。
而執行較容易應付的任務時,則採用late filter model,可同時輸入多種資訊,每種資訊分別處理後,再由執行者決定要特別注意那筆資訊。如:可同時說話及走路。 - feature blinding:接收到刺激後,會經由各種feature maps (如:spacial map、color map等) 將刺激之特性分類,最後經由master map決定何種特性會被注意到。如:Stroop Test中,可選擇注意字義或顏色。
當同時接收太多刺激或刺激的時間很短,master map來不及處理時,會造成Illusory Conjunctions之現象。例如:很快地出現3 4便消失時,可能會以為看到了3 4。 - exogenous v.s endogenous:exogenous指「不由自主地注意力轉移」,例如:突然聽到巨大的聲響,會不由自主地轉頭去看發生什麼事。 endogenous指「自主地注意力轉移」,例如:轉頭去看帥哥/美女。
-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v.s inattentional amnesia:當我們很認真注意某件事物時,其他的訊息可能被忽略。以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立場而言,此現象與上述 2 (early filter model) 之概念相似 (但在此特別指視覺刺激),與正在處理之事物無關的視覺刺激被濾除,因此就像眼盲一樣沒有看到。以inattentional amnesia的立場而言,與事件不相關之視覺刺激並沒有被濾除,只是因為我們正專注於正在執行的任務,因此與事件不相關之刺激變被遺忘 (沒有形成「記憶」)。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認知課重點-attention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療效驗證論文評析
課堂中提到系統性回顧的文獻(systematic review),將數篇研究主題相同的文獻pooling後看療效是否顯著。因為pooling後的個案數變多,有時候單篇的研究結果未達顯著差異,而pooling後反而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如此一來,不能端看P值是否顯著來判定療效如何,那要用什麼標準來判讀療效是否顯著呢?單篇的研究中除了使用P值外,有時還會使用「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或「meaningful change」當作療效指標,系統性回顧文獻也有類似的指標嗎?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Considerations in test selection- Part II
原來心理計量各專有名詞有多種的定義!!!
之前閱讀謝老師撰寫的教科書章節,裡頭介紹之每個心理計量特性皆有明確的定義,因而認為心理計量之專有名詞定義只有一套標準,沒想過原來不是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採用相同的標準。
越來越同意「長越大世界越複雜」這句話!
老師推薦之文獻待讀:
The COSMIN study reach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axonomy,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for health-relate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The COSMIN study reach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axonomy,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of measurement properties for health-relate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醫圖的EndNote課程
醫圖辦理的EndNote課程沒有介紹太複雜的技巧,對於我這個初學者而言難度適中。以下為課程重點整理:
EndNote 相關功能
1. 安裝EndNote時,須選擇"Custom"模式,可使用較多種類的Filter及Output Style。
2. 建立書目文獻的方式有五種,分別為:自電子資料庫直接匯入、經由Filter匯入、現有的PDF匯入(需DOI碼)、使用EndNote線上檢索及自行建立等。
3. 可使用Find Full Text功能,一次找尋多筆書目之全文。欲搜尋較多醫學類之文獻,需先到
Edit→Preference→Find Full Text→勾選PubMed LinkOut。
4. 分類管理書目文獻:Group Set、Group及Smart Group之差別與應用。
5. 變換期刊刊名註記格式:step1:Tools→Open Term List→Journals Term List。step2:Edit→Otput Styles→Open Style Manager修改Otput Styles
Word 相關功能
5. 在Word中如何插入reference及Style的使用。
6. 將Word轉換成不含參數的Word檔:Convert to Plain Text。
EndNote 相關功能
1. 安裝EndNote時,須選擇"Custom"模式,可使用較多種類的Filter及Output Style。
2. 建立書目文獻的方式有五種,分別為:自電子資料庫直接匯入、經由Filter匯入、現有的PDF匯入(需DOI碼)、使用EndNote線上檢索及自行建立等。
3. 可使用Find Full Text功能,一次找尋多筆書目之全文。欲搜尋較多醫學類之文獻,需先到
Edit→Preference→Find Full Text→勾選PubMed LinkOut。
4. 分類管理書目文獻:Group Set、Group及Smart Group之差別與應用。
5. 變換期刊刊名註記格式:step1:Tools→Open Term List→Journals Term List。step2:Edit→Otput Styles→Open Style Manager修改Otput Styles
Word 相關功能
5. 在Word中如何插入reference及Style的使用。
6. 將Word轉換成不含參數的Word檔:Convert to Plain Text。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Considerations in test selection 課程心得
課程中謝老師提到「unidimension」的概念。評估時,若能夠評估到單一面向的問題,才能夠明確的知道分數代表的意義。但是認知可以分離出unidimension嗎?
以前心理學家認為心理/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如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就有明確說明幾歲到幾歲發展什麼。可是後來的人傾向於心理/認知發展應是連續的過程,雖然有方向性,但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中間總有重疊的時期。
老師上課時舉大學考試為例,數學、英文等各科目的分數代表各科能力 (unidimension),而全部加總起來的總分則較難以解釋其所代表的意義。但若是更深入的分析,數學科所測得的也不只有數學能力,它跟語文能力有一定的關係,例如:題意不理解故無法正確回答。而化學科則跟數學更是脫不了關係。如此說來,「各科」的分數算是unidimension嗎?我覺得不算。
每位專家對於「認知」的定義不同,卻都試圖將認知定義然後分類,如:注意力、記憶力等domain。無論怎麼分類,似乎沒有一種分類方式可以讓大家同意其各domain之間毫無瓜葛。如果定義或theory無法將認知分類成unidimensional domains,是不是就無法發展有效評估的工具呢?
以前心理學家認為心理/認知發展是階段性的,如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就有明確說明幾歲到幾歲發展什麼。可是後來的人傾向於心理/認知發展應是連續的過程,雖然有方向性,但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中間總有重疊的時期。
老師上課時舉大學考試為例,數學、英文等各科目的分數代表各科能力 (unidimension),而全部加總起來的總分則較難以解釋其所代表的意義。但若是更深入的分析,數學科所測得的也不只有數學能力,它跟語文能力有一定的關係,例如:題意不理解故無法正確回答。而化學科則跟數學更是脫不了關係。如此說來,「各科」的分數算是unidimension嗎?我覺得不算。
每位專家對於「認知」的定義不同,卻都試圖將認知定義然後分類,如:注意力、記憶力等domain。無論怎麼分類,似乎沒有一種分類方式可以讓大家同意其各domain之間毫無瓜葛。如果定義或theory無法將認知分類成unidimensional domains,是不是就無法發展有效評估的工具呢?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
研究所似乎比大學更強調「理論」(Theory),理論的定義為:「解釋現象之間的關係」。
進一步探究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前,便開始思考,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算是一個理論嗎?
以理論的定義而論,我認為:算!Sohlberg將注意力分為5種,且根據臨床證據,將這5種注意力由易到難排序,且明確定義各種注意力。而這個理論也受到各種專業的臨床人員廣泛使用。
當我想要更深入瞭解這個理論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有更豐富的內容時,找到最完整的資訊如下表整理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理論有些單薄,沒有說明理論的由來,沒有具體的證據,沒有更多的假設,大部分理論有的長篇大論它都沒有。不禁,讓我思考:「什麼是好的理論?」
以結果論而言,經得起時間及研究驗證的理論就是好的理論。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從1987年提出至今三十餘年,仍是OT討論注意力時的共同語言,可以算是個好的理論,至少是個實用的理論。
雖然我還是覺得這個理論內容單薄,但又沒有駁倒它的理由。
我早該知道,「內容豐富與否」跟「內容優劣」沒有絕對的關係。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三個注意力理論簡述
這週為選定進階職能治療報告的主題,閱讀一些「注意力」相關的理論。不讀則已,一讀之下才發現注意力的理論仍處在「百家爭鳴」的狀態,各有各的道理及證據,卻仍缺乏一個完善的理論可獲得所有學者的共識。有些理論尚在逐漸發展中,有些理論已逐漸被新的研究成果淘汰。以下篩選出三個目前仍有文獻探討或應用的理論,並簡略比較其優缺。
整理完後,決定先搜尋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的相關文獻。因為此理論在OT領域被廣泛使用,欲評估或介入注意力時,可依此為參考。
理論(提出者)
|
主要內容簡介
|
優點
|
缺點
|
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 (Sohlberg, Mateer, 1987)
|
依據臨床觀察歸納,將注意力依照難易程度區分為focused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selective attention, alternating attention and divided
attention等五類。
|
1.
此理論所提出之注意力向度為OT常用之分類。
2.
依據此理論發展出Attention
Process Training,可針對不同的注意力向度介入。
|
1.
較缺乏認知神經科學之根據。
|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Posner, 1990)
|
依據神經心理學觀點,提出大腦存在三個注意力網路,分別是orienting, target detection and alerting
|
1.
有明確的認知神經科學理論,強調腦部構造與功能間的關聯。
2.
與評估工具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測驗的概念相同。
|
1.
未說明三個注意力網路之間的關聯性,及注意力如何產生。
|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Traisman, 1980)
|
依據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選擇性注意力經兩階段產生,分別:preattentive stage and focused
attention stage
|
1.
探討選擇性注意力如何產生。
2.
此理論為心理學領域探討注意力時的重要理論之一,具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支持。
|
1.
此理論只探討「選擇性注意力」,範圍較侷限。
|
整理完後,決定先搜尋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的相關文獻。因為此理論在OT領域被廣泛使用,欲評估或介入注意力時,可依此為參考。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安全衛生教育講習會
今天早上8:30至17:00,於醫學院501室,舉辦「101學年度新進教職員、研究生及專任研究助理安全衛生教育講習會」。由於我屬於新進研究生,因而只需上半天的課程。
從課前公布的課程表看來,雖然課程主題多半與職能治療研究所較不相關,如:共同研究室儀器介紹及使用規範、實驗室安全衛生法規及實驗室廢棄物管理等。但主講人一點也不馬虎,包括多位臨床工作人員、行政主管甚至醫學院院長,由此可見醫學院對此講習會的重視程度。
不料,當我進入講堂時,發現完全沒有一位主講者站在講台上,投影幕上只有PowerCam撥放著,所謂的講習無異於在家觀看網路影片。當下的感受不是很好。似乎這場講習只因為法規規定要舉辦而舉辦,而沒有舉辦講習的積極目的。沒有講者親臨現場,怎麼知道學員是否理解上課內容?怎麼知道聽眾是否有專心聽講?如果學員有問題發問該問誰?與其這樣,不如大家各自在家參加線上課程即可,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還有醫學院的資源?有講者現場教學的成效是否會比播放影片的效果為好?這點我無法確定,但這樣的上課方式給人一種不重視這場講習的感覺,實在很難要求台下學員認真聽講,也難怪台下有人吃東西、睡覺、聊天或看自己的書。想要專心聽課的人有問題無法澄清,不想上課的人則逍遙自在。
這樣的講習講師與學員都落得輕鬆,大家逢場作戲罷了!
從課前公布的課程表看來,雖然課程主題多半與職能治療研究所較不相關,如:共同研究室儀器介紹及使用規範、實驗室安全衛生法規及實驗室廢棄物管理等。但主講人一點也不馬虎,包括多位臨床工作人員、行政主管甚至醫學院院長,由此可見醫學院對此講習會的重視程度。
不料,當我進入講堂時,發現完全沒有一位主講者站在講台上,投影幕上只有PowerCam撥放著,所謂的講習無異於在家觀看網路影片。當下的感受不是很好。似乎這場講習只因為法規規定要舉辦而舉辦,而沒有舉辦講習的積極目的。沒有講者親臨現場,怎麼知道學員是否理解上課內容?怎麼知道聽眾是否有專心聽講?如果學員有問題發問該問誰?與其這樣,不如大家各自在家參加線上課程即可,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還有醫學院的資源?有講者現場教學的成效是否會比播放影片的效果為好?這點我無法確定,但這樣的上課方式給人一種不重視這場講習的感覺,實在很難要求台下學員認真聽講,也難怪台下有人吃東西、睡覺、聊天或看自己的書。想要專心聽課的人有問題無法澄清,不想上課的人則逍遙自在。
這樣的講習講師與學員都落得輕鬆,大家逢場作戲罷了!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統計學 大哉問
開學前,謝老師推薦我可以先自習《統計學與Excel資料分析之實習應用(第六版)》一書。看的時候當然是懵懵懂懂,對於很多概念或來由不甚了解,想說:等我上課之後就知道了。沒想到我現在開始上心理統計學課,心中的疑惑不減反增。
為什麼推估母群時,標準差的分母是自由度?為什麼偏態、峰度的公式長這樣?
當然不是每個問題都那麼重要,重要到我一定要清楚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這有點回到之前謝老師提出過的問題:背下來就好還是一定要理解?
就目前我對統計學的認識,公式的來源似乎可以略分為兩類,
一類是概念清楚,直觀公式便可以理解它的意涵。
另一類公式可能由代數推導而來,概念較難理解。
對於第一類的公式,無論在理解、記憶或運用上都簡單的多。
但第二類的公式,目前好像也只能背下來,知道使用此公式用於何時、如何運用。
其實很多知識也都是背下來,久了之後就變成知識或者學問的基礎不是嗎?
為什麼「負負得正」?說真的,不知道。但是從小到大老師都這麼教,我們也都這麼學。長大之後大家朗朗上口,但當有人認真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也只能心虛地說:不知道。雖然心虛,但話說回來,我們真的有必要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根由嗎?
莊子覺得不需要,「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怠已!」
我也覺得應該沒有這個必要性吧!
回到統計課而言,也許很多公式就像「負負得正」那麼基礎卻不容易理解背後的原因。
所以不用每件事情都要追根究柢,不過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打破砂鍋,什麼時候不需要。
此時,老師跟前輩就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如此才不會有所遺漏或只掌握枝微末節的資訊。
為什麼推估母群時,標準差的分母是自由度?為什麼偏態、峰度的公式長這樣?
當然不是每個問題都那麼重要,重要到我一定要清楚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這有點回到之前謝老師提出過的問題:背下來就好還是一定要理解?
就目前我對統計學的認識,公式的來源似乎可以略分為兩類,
一類是概念清楚,直觀公式便可以理解它的意涵。
另一類公式可能由代數推導而來,概念較難理解。
對於第一類的公式,無論在理解、記憶或運用上都簡單的多。
但第二類的公式,目前好像也只能背下來,知道使用此公式用於何時、如何運用。
其實很多知識也都是背下來,久了之後就變成知識或者學問的基礎不是嗎?
為什麼「負負得正」?說真的,不知道。但是從小到大老師都這麼教,我們也都這麼學。長大之後大家朗朗上口,但當有人認真的打破砂鍋問到底時,我也只能心虛地說:不知道。雖然心虛,但話說回來,我們真的有必要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根由嗎?
莊子覺得不需要,「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怠已!」
我也覺得應該沒有這個必要性吧!
回到統計課而言,也許很多公式就像「負負得正」那麼基礎卻不容易理解背後的原因。
所以不用每件事情都要追根究柢,不過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打破砂鍋,什麼時候不需要。
此時,老師跟前輩就扮演著很關鍵的角色。如此才不會有所遺漏或只掌握枝微末節的資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