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提出者) | 
主要內容簡介 | 
優點 | 
缺點 | 
| 
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 (Sohlberg, Mateer, 1987) | 
依據臨床觀察歸納,將注意力依照難易程度區分為focused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selective attention, alternating attention and divided
  attention等五類。 | 
1.     
  此理論所提出之注意力向度為OT常用之分類。 
2.     
  依據此理論發展出Attention
  Process Training,可針對不同的注意力向度介入。 | 
1.     
  較缺乏認知神經科學之根據。 | 
|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Posner, 1990) | 
依據神經心理學觀點,提出大腦存在三個注意力網路,分別是orienting, target detection and alerting | 
1.     
  有明確的認知神經科學理論,強調腦部構造與功能間的關聯。 
2.     
  與評估工具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測驗的概念相同。 | 
1.     
  未說明三個注意力網路之間的關聯性,及注意力如何產生。 | 
|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Traisman, 1980) | 
依據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選擇性注意力經兩階段產生,分別:preattentive stage and focused
  attention stage  | 
1.     
  探討選擇性注意力如何產生。 
2.     
  此理論為心理學領域探討注意力時的重要理論之一,具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支持。 | 
1.     
  此理論只探討「選擇性注意力」,範圍較侷限。 | 
整理完後,決定先搜尋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的相關文獻。因為此理論在OT領域被廣泛使用,欲評估或介入注意力時,可依此為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