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三個注意力理論簡述

這週為選定進階職能治療報告的主題,閱讀一些「注意力」相關的理論。不讀則已,一讀之下才發現注意力的理論仍處在「百家爭鳴」的狀態,各有各的道理及證據,卻仍缺乏一個完善的理論可獲得所有學者的共識。有些理論尚在逐漸發展中,有些理論已逐漸被新的研究成果淘汰。以下篩選出三個目前仍有文獻探討或應用的理論,並簡略比較其優缺。

理論(提出者)
主要內容簡介
優點
缺點
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 (Sohlberg, Mateer, 1987)
依據臨床觀察歸納,將注意力依照難易程度區分為focused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 selective attention, alternating attention and divided attention等五類。
1.      此理論所提出之注意力向度為OT常用之分類。
2.      依據此理論發展出Attention Process Training,可針對不同的注意力向度介入。
1.      較缺乏認知神經科學之根據。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Posner, 1990)
依據神經心理學觀點,提出大腦存在三個注意力網路,分別是orienting, target detection and alerting
1.      有明確的認知神經科學理論,強調腦部構造與功能間的關聯。
2.      與評估工具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測驗的概念相同。
1.      未說明三個注意力網路之間的關聯性,及注意力如何產生。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Traisman, 1980)
依據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選擇性注意力經兩階段產生,分別:preattentive stage and focused attention stage
1.      探討選擇性注意力如何產生。
2.      此理論為心理學領域探討注意力時的重要理論之一,具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支持。
1.      此理論只探討「選擇性注意力」,範圍較侷限。

整理完後,決定先搜尋Clinical Model of Attention的相關文獻。因為此理論在OT領域被廣泛使用,欲評估或介入注意力時,可依此為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