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聽完演講後較有心得之內容:
- 研究人員在辦公室裡發展的問卷常不符合臨床人員之需求,因此需要適用性研究以不斷修改問卷,以符合臨床人員、個案及個案家屬之需求。
即便目前我們很少從事適用性研究,然而若研究團隊裡有臨床人員加入,且以新發展之測驗進行認知訪談,應可改善「評估工具發展後卻不適用於臨床」此一問題。 - 推行或測驗新的評估工具時,主要遇到的阻礙 (barriers)主要來自三個層面,分別為醫療體系、臨床人員及個案/個案家屬。
醫療體系:須遊說醫院高層同意醫院參與新評估工具之測試,如整個兒童癌症復健之醫師配合評估fatigue評估工具。甚至當評估工具發展並經完整驗證後,仍須說服、醫療政策或保險相關人員,以讓新的評估工具納入routine使用之評估工具。
臨床人員:臨床人員之時間有限,往往認為使用/測試新的評估工具是個額外的負擔。即便新的評估工具已相當容易使用且簡短,臨床人員仍會因為心理上感到多一項任務,而認為參與研究是種負擔。
此外,臨床人員得知新評估工具之結果,可能增加道德或法律上的責任,因而不願意參與研究。如當醫師知道癌症兒童之fatigue情形惡化,則須安排額外之檢查或治療。若醫師忽略此一訊息或未採取任何處置措施,可能招致法律控告。由於參與研究可能增加被告之風險,因而醫療人員較不願意配合評估工具之研究(尤其當評估之target與患者之存亡越相關的評估工具研究)。
個案/個案家屬:個案/個案家屬可能不願意被貼上"trouble maker"的標籤,因此不願意參與研究或不願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如fatigue研究中,個案/家屬認為若自己如時的反應癌症兒童fatigue的情形,可能會被醫生認為是製造麻煩的個案/家屬。
以上三個層面之阻礙是評估工具發展必須面對的。醫療體系方面之阻礙可藉由「人脈」及「時間」克服之。來自臨床人員之阻礙,可藉由醫療體系或法規之訂定,以top-down的方式推行一陣子,待醫療人員已習慣新的評估工具後,即可減小來自臨床人員之阻礙。個案/個案家屬之阻礙則須藉由研究者與家屬充分之「溝通」及「知情同意」,使個案/個案家屬瞭解研究目的之重要性/貢獻,並相信參與研究並不會影響個案之治療。
如我所言,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要解決問題吃
回覆刪除解決問題過程中會遭遇更多問題(學術與實務問題)。。。「持續努力」「堅持到底」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謝謝指教。我已逐漸體會到「解決問題過程中會遭遇更多問題」。。。
刪除